Quantcast
Channel: 江西汪云飞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

东乡文化散文  ——唐代诗人戴叔伦与东乡杨桥棲贤山(原载《抚河》一期

$
0
0

东乡文化散文

                          明月照高台,相对映千载

                        ——唐代诗人戴叔伦与东乡杨桥棲贤山

                                               汪云飞

同治《东乡县志》古迹志记载:棲贤山在二十八都润陂。为唐抚州刺史戴叔伦退隐处。又载:叔伦刺抚州多惠政,以迁经略使去退后,隐居于此。公润州人氏,思其德故字。其溪曰润陂,而公自称为小天台。《天傭子集》内《昆庐阁记》言之具祥。其地有山,曰棲贤山,亦以公得名。后建书院其上,公后裔今居港里。

戴叔伦,生于732年,卒于789年,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唐代润州(镇江)金坛,今江苏常州金坛市城西南窑村人。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戴叔伦是唐代中期一位著名的田园诗人,他的诗作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他认为“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多样,主题广泛,方方面面皆有所涉猎。

戴叔伦出生于一个隐士家庭。祖父戴修誉,父亲戴昚用都是终生隐居不仕的士人。戴叔伦年少时拜著名的学者萧颖士为师,他博闻强记,聪慧过人,“诸子百家过目不忘”,是萧门弟子中出类拔萃的学生。至德元载(756年)岁暮,为避永王兵乱,年约25岁的戴叔伦随亲族搭商船逃难到江西,鄱阳湖畔有个小村名叫润溪,润溪附近有一座山棲贤山,也叫小天台,戴叔伦于是在这里隐居。在人生地疏的异乡,家计窘迫,于是他开始探寻仕途。

大历元年(766年),戴叔伦得到户部尚书充诸道盐铁使刘晏赏识,在其幕下任职。大历三年(769年),由刘晏推荐,任湖南转运留后。此后,曾任涪州督赋、抚州刺史,以及广西容州刺史,加御史中丞,官至容管经略使。他在任期内,政绩卓著,是个出色的地方官吏。约贞元五年(约789年前后),他上表辞官归隐,在返乡途中客死清远峡(今四川成都北)。之后返葬于金坛小南门外县城南郊。明万历46年(1618年),金坛知县张翰中为疏通城内漕河,将其墓地移至南郊高坡(今南门面粉厂南围墙前),并亲自题立“诗伯夜台”墓碑,即“大诗人之墓”的意思。

润陂即润溪,位于今杨桥殿之北,红星垦殖场东丰分场境内。东丰分场所在地杨梅山往南至杏花塘、宋塘、港西、枫树辽、水北一带,原属饶州余干县的习泰乡,民正德七年(1512年)原属余干二十五都的习泰乡划入新成立的东乡县管辖,被列为二十八都。润陂所在地为鄱阳湖东侧、润溪湖畔,明清时期由进贤、余干、东乡三县共治。实为三县交汇处,因流经东乡杨桥殿的润溪河而得名。

《东乡县志》记载:润溪港(东乡人把小河都称之为港),又名大沙港,属鄱阳湖水系,位于县境北部,发源于愉怡石坑源刎头岭,长21公里,其中在东乡境内的流域面积为116平方公里。自港西村以下地势平坦,每逢暴雨受润溪湖水顶托,宣泄不畅,往往造成内涝。

唐代以前,这条河叫越溪。因越溪河经常发生洪涝,河水倒灌淹没村庄和良田,造成人畜死亡。戴叔伦担任抚州刺史时,亲自率领临川边境杨桥殿一带的县民在越溪港东侧修起了一条长达几公里的堤坝,这一来,住在越溪河东岸,饱受水患的杨桥、愉怡的村民得以安生。这一工程完工后,住在越溪河畔的村民对戴刺史非常感激,于是提议将这条河改名为润溪。因为戴叔伦来自润州,润州为江苏镇江的别称,金坛在唐代归润州管辖。

   润溪村地处鄱阳湖畔,水运、渔业都很发达,因而很早便有渔民和以渔业为生的人在此聚居。据相关资料介绍,这里早在唐代就设有码头,三县渔民在此分地而居,彼此街巷相通,友好相处。

润溪附近有一座山名叫天台山,海拔近百米。山中古木参天,遮阴蔽日。它耸立在润溪河畔,面临润溪湖、远眺鄱阳湖。是天鹅、白鹭和珍贵鸟类栖息的天堂。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是古代经鄱阳湖水路到东乡、抚州的旅人上岸后爱光临小憩的地方。自从戴叔伦在此隐居后,这座山便改名为棲贤山。

戴叔伦出自隐居世家,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经是有名的隐士。虽身怀重才,却不愿出来做官,更不愿轻易出头露面。到戴叔伦这辈,他才和哥哥一同出来为官。戴叔伦在抚州任刺史时,为抚州的百姓办了许多好事、实事,因而抚州的百姓都很拥戴他。官场隐退之后,戴叔伦选择在杨桥润溪村退隐,也算传承了戴家风范。

棲贤山一带风景优美,景点较多,素有田园诗人之称的戴叔伦戴叔伦置身其中,自然诗性大发,豪情万丈。

清同治《东乡县志》就收入了戴叔伦写棲贤山的八景诗。现辑录如下:

                         晨如晚唱

     日出荷锄来,日入荷锄去。三唱咏而归,明月照疏树。

                         僧寺晨钟

     空山何所为,日高僧未起。一声破诸绿,寂寥从此使。

                         茶园春云

     入山展茶经,我爱陆鸿渐。香风泛绿从,春云齐片片。

                     书台夜月

古人不见我,幸有竹书在。明月照高台,相对映千载。

                     笔峰声翠

夜月横看纸,学堂侧看纸。文笔何以万丈长,应有无色集。

                     带水送青

盈盈九曲水,周遭丝带。四面碧山垂,一一浮远黛。

                     寒沙泊雁

江云净不流,凄风啸侣。杳杳西北飞,和云泊舟渚。

                     暖谷闲莺

窈窕一谷间,忽然春风生。何来笙簧奏,呖呖啼莺声。

史料记载:戴叔伦曾著有《戴叔伦集》。戴叔伦的诗,体裁形式多样:五言七言,五律七律,古体近体,皆有佳作。题材也十分丰富:有反映战乱中社会现实的,有揭露昏暗丑恶世道的,有同情民生疾苦的,有慨叹羁旅离愁的,也有描绘田园风光的……

而在他的诸多诗篇中,最有价值、最富有社会意义的,还是那些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戴叔伦行事低调、崇尚淡薄。凡事他不想逞强,即使三十岁出头时被刘晏推荐做了九品的秘书省正字,也还抒写着“野人无本意,散木任天材”的恬淡情愫。等到他升任御史时,对于仕途其实已有厌倦情绪了,诸如“早知名是病,不敢绣为衣”以及“身随幻境劳多事,迹学禅心厌有名”之类的诗句,就很能表明他激流勇退的心思。

时隔1200多年,由天台山改名的棲贤山依旧耸立在润溪河畔。山中,古木参天,鹤鸣其中。从戴叔伦的八景诗中可以看出当年山中的情形。出仕前,戴叔伦半隐山中,常与方外之士交往,甚至精研《易经》,并打算求仙学道,因而对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心生爱怜,由衷感叹。

如今,棲贤山因为戴叔伦和他的八景诗仍旧声名远播,东乡的作者曾多次慕名前往棲贤山中游玩,缅怀先贤的同时,目睹湖光山色和天鹅的风采。

 

江西东乡县人民法院   331800


 青春就应该这样绽放  游戏测试:三国时期谁是你最好的兄弟!!  你不得不信的星座秘密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