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江西汪云飞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

东乡历史人物故事  王士柏之妻李素芳与浯溪牌坊的故事(东乡版梁祝)

$
0
0

东乡历史人物

                   贞孝双全  情义撼天

                      ——浯溪王士柏之妻李素芳的故事

                                      一

     黎圩镇浯溪村南侧的乡村公路旁,耸立着一座高大的牌坊。这座建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的贞孝牌坊至今已经已有170个年头。雕刻精美、保存完整的牌坊上赫然刻着的“旌表儒士王士柏未婚之妻李氏坊”14个阴刻大字,说明它是经朝廷准允建造,旌表的是具有“贞孝”品行的王士柏之未婚妻李氏。王士柏为清代乾隆末期或嘉庆初东乡浯溪村人。儒士,原指崇敬和信奉孔子学说的人,汉代以后泛指读书人、学者。儒士也是各朝代选拔人才、提拔官员的对象。浯溪为王安石后裔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学风盛行,民风纯正。史料记载王士柏的父亲王锡彤曾担任布政司理监卫,王士柏为其长子。王士柏从小知书达理,16岁那年与金溪的李氏定下婚约。没料想,就在即将完婚之前,王士柏一场大病不幸去世。李氏为金溪合市镇人,是一位重情义、懂孝道的女子。得知未婚夫王士柏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决意要到王家服丧。王士柏下葬一段时间后,李氏毅然来到浯溪王士柏家,以儿媳的身份服侍王士柏年迈的父母直到终老。期间,李氏数十年深藏绣花楼,从未出过斋月轩半步。以她的坚贞和孝道,真情和道义谱写了一曲令东乡人无不感叹的颂歌。

原来,这位李氏名叫李素芳,家住金溪县合市镇斛塘村。其父名叫李棠奏,是一位监生。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在国子监读书或取得进国子监读书资格的人叫监生。以前读书的人都比较清贫,被人叫做“穷书生”、“穷秀才”。李棠奏家也一样,家境较为贫寒。李棠奏所在的斛塘村在合市镇的东边,与黎圩镇浯溪村不足10公里。明正德七年(1512年)东乡建县之前,浯溪归归临川管辖。黎圩的浯溪和金溪的斛塘都是有着数百年历史的古村。斛塘村大部分为李姓,他们虽然大多是耕读人家,却为人厚道,待人真诚。李素芳之父李棠奏知书识礼,处事谨慎,加上其一直在外求学谋生,教育、照看女儿李素芳的重担就落在夫人肩上。李夫人疼爱女儿,注重妇道,因而对女儿要求严格。可是令她不曾想到的是,女儿李素芳生性叛逆,性格刚烈,是一个很有主见,敢作敢为的女子。正是基于这一性格,才让这个金溪女子在东乡这块土地上演绎了一场生死相恋的动人故事。

                                二

在浯溪,关于王士柏和李氏的婚姻故事有多个版本。有的说是王士柏在进京赶考途中得顽疾突然去世。有的说是成亲不久出门做官的途中偶感风寒未及时治疗延误病情最终死去。有人说李氏是金溪对桥人,有人说是金溪陆坊人。笔者经反复查阅明、清两代编篡的《东乡县志》,关于他们的故事其实都有记载,不过清嘉庆十年(1805年)编纂的县志记载得最为详细。明嘉庆《东乡县志》卷二十“烈女”一节关于王士柏和李素芳的记载全文如下:“ 李氏,金溪斛塘村监生李棠奏之女。素芳其字也。家世清白。许字浯溪捐职布政司理间王锡彤之长子士柏。请期未成婚,士柏遇疾遂卒。素芳时正待年,闻凶耗,恸哭濒死。救始甦。见父母哀甚收泪,勉慰归王服丧。志甚坚,父母难其决,从违于翁姑。时翁业贾江宁。嫡姑李氏以不敢专,须禀命辞。且士柏已葬,权留母家。衣衰食素,不出闺门。

    次年,翁以忧死,客邸棺归,哭临翁丧,遂不复转,母族寂处寒闺长倚。以老妪为伴。声息不闻于闾外,事姑维谨,犹能得嫡姑欢心。而庶姑俱爱之甚无间。锡彤艰于子息,年逾六旬连举三庶子,子各异母。士柏殇时十六岁,非妇为。矢志与襁褓而弃。诸怀何异?不能立继,血食绝矣。百世宗祀闻于一身,苦志二十三年,为生姑解无子之忧。亡夫释绝祀之憾。拟待叔子长成援以为后,昔人谓:死易,立孤难。素芳可谓为其难者矣。”

原文没有标点,也有错别字。经粗略断句后可知这段话的大概意思是说:李素芳与王士柏订婚之后,完婚之前得病去世。得知噩耗,未婚妻李素芳悲痛万分,当即决定要到浯溪王士柏家服丧,且决心已下。李素芳的母亲不敢擅自做主,生怕违背了公公和小姑的意愿。当时,李素芳的公公在江宁(南京)作生意,小姑拿不定主意,认为要等父亲回来再作决定。况且这时候士柏已下葬,暂且让李素芳留在父母身边。之后,李素芳一直处于悲痛之中,整日里以泪洗面,不仅素衣素食,且闭门不出。

第二年,公公在外突然遭遇不测,其灵柩运回斛塘时,一家人都为之痛哭。祖父下葬后,李素芳告别父母,只身离开斛塘,来到浯溪,与年迈的婆婆相依为命。由于没有声张,外人几乎都不知情。由于处事谨慎,为人坦诚,其行为取得了姑姑的谅解和支持。不仅如此,与士柏的妹妹相处得也很融洽。王士柏的父亲王锡彤在娶了原配(婆婆)后一直没有生育孩子。为了续后,王锡彤不顾年迈与别的女人连续生了3个孩子,王士柏是其中之一。老年得子,没料想却如此短命。王士柏16岁病亡后,李素芳来到王家,与苦于不能为丈夫繁衍后代,整日里吃斋念佛的婆婆朝夕相处23年。期间,婆婆在楼上教她绣花,她对婆婆也一片诚心。总是嘘寒问暖,关怀备至,服侍公婆直到到终老。后来,士柏的弟弟生出第二孩子后,将一个儿子过继给李素芳,李素芳和王士柏得以延续香火。由于贞孝,李素芳活到72岁,可谓长寿之人。

这件事让县志中撰写这篇史料的作者都不免发出感叹:都说一个人死容易,要活得洁白无暇真难。李氏做到了,这的确不容易!

                                        三

    清同治八年(1869年)编纂的《东乡县志》卷十四烈女志一节也记载了这件事:“贞妇李氏名素芳,金溪监生李棠奏之女。许与浯溪布政司理监卫王锡彤长子王士柏。未成婚,士伯适疾卒。李闻耗痛哭求死。救使甦(苏醒)。坚请归王服丧。父母难其请决,从违于王时,舅贾江宁,嫡姑李氏以须禀命辞,且士柏已葬乃权留母家,衣衰食素不出闺门。次年,舅没于客旅,梓归遂哭。临舅丧不复返,于李倚一老妪伴室中,寂处不闻声息,姑维谨两庶。姑俱爱之。无闲言。士柏殇时仅十六岁,以李守贞二十三年。众乃嗣叔子为之后,道光年间提请旌表,入祀节孝祠。”

这段话大意差不多,只是没有具体说出李氏是金溪哪里人。另外,当时为她做主的是她舅舅。同时交代清道光年间,地方官员得知此时后,积极向朝廷呈报李素芳贞孝的事迹。在查明事实后,宣宗皇帝爱新觉罗。宁下旨在东乡境内的浯溪村建造一座“贞孝枋”,对李氏贞洁和孝道的品行给予旌表。之后,李素芳与地方乡贤一道正式进入设在东乡县城的乡贤祠中祭祀。

当时向朝廷反应此事的地方官员又是那些人呢?原来牌坊后面有一段文章记载。他们是儒学教渝廖晋、儒学训导谢轮香、东乡县知县张炳、抚州府知府文海、布政使司布政使费问绶、提督全省学政孙端珍、江西巡抚部院吴文容、两江总督部堂耆英。是他们共同“提请”才让李氏的事迹得以传扬。

也就在李素芳正式将士柏弟弟的儿子过继为其嗣子时,金溪文人李梅还曾以《寿王贞母东乡王士福未婚妻李氏妇王守志以从子为后》为题写了一篇短文。这篇短文一同收入到《东乡县志》中。短文如下:

    余所识王君子,呜呼!王君曷有子,王君未婚先夭死。王贞母王君妻,呜呼!王君曷有妻,其妻未出李氏之深闺。吁嗟,李女心何贞,王君虽死,乃犹生。髽髻慷慨登车行来拜姑,嫜哭失声,麻衣冰雪同光晶。呜呼,冰雪易失灭,母心乃是万仞山头。太古雪皓日不能消历,劫不能残。贞心阅世留清寒,以贞获寿,康以安母之,嗣子能承欢,为母乞诗,作觞侑,使我握笔悲喜来无端。咸丰丁巳(1857年)六月,乡团在相公均?赋诗以纪之。  

这篇短文交代了王士柏之妻李氏接纳士柏弟弟之子为嗣和李素芳因贞孝而长寿的事实,写作者应其嗣子之邀欣然为之写下这篇文章,表达对李氏的颂扬和崇敬。

                                   四

东乡境内像李素芳一样贞洁、刚烈、慈爱、大度的女子在历史上并不鲜见。同样在浯溪,生于明成祖永乐年间的王汝为的儿媳黎淑就是一例。王汝为崇尚读书且教子有方,他的儿子王常于正统十三年(1448年)荣登彭时榜进士。王常的儿子王显、王昌;侄子王统、王盛;来孙(第五代孙)王廷垣都先后考起进士。王常的弟、媳过早离开人世,两位侄子王统、王盛是王常的妻子黎淑一手带大的。黎淑,字观音。明代东乡郭圩(今属临川)村人,其父黎绍缨,祖父黎伯宪(明代东乡诗人黎伯杰之兄)。黎淑从小知书达理,嫁给王常后,实为贤妻良母。黎淑将弟媳的遗孤收留在他家抚养,吃穿与自己的孩子没有任何区别,管教甚至更加严厉,最终两个侄子功成名就,黎淑也成为东乡载入历史的烈女。正是这些贤惠、孝道和具有爱心的先辈的榜样让王士柏之妻李素芳受到感染和鼓舞,获取了毅力和志向,从而克服困难,为老人尽忠尽孝,为后辈人树立了榜样。当然,社会不断发展,现代人的观念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一而终的陋习早应该摈弃。但是,中华民族敬老、孝道和奉献的优良传统仍然值得发扬。基于此,笔者曾于2012年特意创作了抚州采茶戏《绣花楼传奇》,并很快在《玉茗花》杂志上发表。由于当时手头上尚无详细资料,剧本仅仅根据有限的口头传说经艺术加工而成。至于李氏究竟是金溪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出自什么家庭,又有什么背景全然不知。剧本发表一年多之后,我才在嘉庆版《东乡县志》中找到上述资料。还好戏中编排的情节与历史记载基本相吻合。如果《绣花楼传奇》一剧有一天能搬上采茶戏舞台并在故事的发生地东乡上演,必定会引起轰动并受到东乡观众的欢迎。抚州不少剧作家都评价《绣花楼传奇》一剧选材地道,故事真实感人,是一部弘扬地方文化,歌颂淳朴爱情和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的新编历史剧。

时隔两百来年,李素芳在浯溪村住过的斋月轩、绣花楼还在,旌表其贞孝的古牌坊还高昂地矗立在村口。作为省级文化古村,浯溪每天都有慕名而来的游客。没有到过浯溪的读者朋友不妨前往浯溪村一游,领略浯溪古村的小巷、古建和人文底蕴之外,重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同时,让贞孝之女李素芳的感人故事传播得更远,更远……

 

    图为东乡黎圩镇浯溪村李氏贞孝牌坊

    待后将上传本人根据这个传说编写的抚州采茶戏剧本《绣花楼传奇》。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