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江西汪云飞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

谢德溥:从孝子儒臣到良臣贞臣——读傅占衡《祭谢培源阁老文》

$
0
0

东乡地方文化史料  

                谢德溥:从孝子儒臣良臣贞臣                

                 ——读傅占衡祭谢培源阁老文   

           汪云飞

谢德溥字培元,号云阉,生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卒于清顺治十七年(1657)。江西东乡县瑶圩乡万石塘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詹事府少詹,参与纂修《两朝实录》,并编纂了《六曹章奏》,因不肯卷入朋党,几度辞去新职。朝灭亡后,清廷又召其出来做官,坚辞不就。后剃发为僧,改号云庵,隐居在其家乡的吉祥峰(吉岭)之中,直到终老。其业绩载入史册,为后人景仰。

傅占衡(1606-1660)字平叔。江西临川上顿渡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少期的傅占衡便开始涉猎经史百家,过目不忘。其父傅魁为明末御史,傅占衡曾随父京师,并结交了不少有才学和有特长的人士傅占衡性淡泊,品格高雅,不与昏庸无能的人为伍,他治学严谨,不仅博览群书,还能贯通古今,同时指出谬误,溯本正源。与刘命清(字穆叔)交往甚密,世称“临川二叔”。明朝灭亡后,一心在山中侍奉,谢绝一切应酬,专事著述。

家住临川上顿渡的傅占衡与家住瑶圩万石塘的谢德溥来往甚密,彼此感情深厚。谢德溥去世后,傅占衡悲痛欲绝。期间,他曾撰文为好友谢德溥致哀。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的哀思,对其为官、为文的态度及取得的成就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对其清高、淡定和超尘脱俗的品格给予充分的肯定。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他的崇敬和赞叹。这篇祭文因感情真挚、文辞优美、评价中肯、启迪后人因而破例收入到清同治年间编纂的《东乡县志》艺文卷中。

傅占衡祭谢培源阁老文》原文断句如下:

呜呼!星之陨也,典型尽矣。谏公而哭者多矣。贱不谋贵,火不诛长。而况小子之于公乎。虽然敢质言之夫,以我公华贵。近日月之光鼎望,增朝野之重盛德高;归田之后大节者沸地之余,方其史馆讲筵,司成分考,蛟如玉树,鬰(郁)为文程,履更欧卜,则守难进易,退这风骚。请循咳则同一日三公之介,既而卷舒合度,存亡一心,家为孝子,国为儒臣,前为良臣,后为贞臣,生为名臣,死为明神,抑何恨哉?窃复旋观,公之终始,宋末三贤,殆无可愧。处公之地处,公之天既,审且安,不缺其全,何以言之?盖公之官,近文丞相,而不必踵其握兵。公之乡,近先叠山,而不必效其卖卜。公之诗文,老而益进。似家皋羽,而不必为其流离,而 ,此公之处,巳者审也。然而,犹胜前贤之遇者,持家如万石子孙,而可以无惠州勉降之憾。韬光如桃源岁月,而可以无天祐驱比之害;阡陌唱和,如栗里南村,晨久而可以无韶,卿子善收骨许创之事,此天之所以处公者,审也,以是正人,服之乡人,爱之上下亦皆安之,衣故衣冠故冠腊故腊从容,坵墓从祖宗耆旧于地下,而见先帝诸忠于天上。得名得寿,全生全归,非我公之,谓与复何?待后生小子雕锼刻画,铺张杨万,厕于灸难絮酒之旁,以附于丰碑乐石之谊。乎哉。爰写末辞,用先生菲奠,庶或颌之。不遗少贱尚飨。

    县志判竣,始于湘 堂集中得读此文,如阁老之称,及衣故衣冠,故冠腊故腊诸语,皆公出处大节。旧志传俱未之载用,刊附此文于艺文后,以俟续修志乘得补人,传中俾人知公之忠节实近文谢云。

笔者试译如下:

哎!一颗巨星就这么陨落了。我一直以来就比较仰慕和尊敬的他就这么走了,其实,像我这样为他痛苦的人真多啊!人们常说,地位低下的人不会疏远地位高贵的人,火势再大也烧不尽长得高的树梢更何况我是他的晚辈亲友。虽然我也曾争辩,并对他的一些作法提出过质疑,但是,却一直觉得他是一位高尚的人,并以此为荣。借助日月的光辉翘首相望,顿觉朝野之中的德行盛重;归隐老家之后,更加表现他的气节和品行。

    悲泣之余,不免让人回忆起他的不平凡的一生。他曾在史馆做过筵讲,在翰林院做过检讨,在分校礼闱负责人才选拔培训。仕途可谓一帆风顺。然而,就在朝廷一再启用他担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他却婉言谢绝。他身材魁梧、长相俊美,仿佛玉树临风,可谓才貌双全。可是就是这样一位满腹经纶的俊才,心中却常常压抑,就如同清初的一代重臣范文程,穿着打扮也和范文程一样分简朴。都说防守难,而进攻容易,然而,在他看来急流勇退却更显风范。他就是这么一个人,朝廷几次打算重用他,甚至一次给他几个官职要拔擢他,他却一一拒绝不为名利所动,仍旧保持平和的心态,不喜不怒,生死同心。在家为孝子,为官做儒臣,前期为良臣,后期为忠臣。在生为名臣,死后为明神。一点也不觉得抑郁委屈,心中更无半点怨恨。我私下里曾多次对他进行观察,他的一生就像宋末三贤(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致死无憾。他在那个位置始终都能做到恪尽职守、谨慎小心实属不易。他知道,若是不能保全自己的身体和名声,哪里还有什么可以说的呢?因而,他在朝廷为官,几乎与文天祥其名,但是,却用不着像文天祥一样手握重兵。作为谢枋得的后裔,(谢叠山(1226-1289),名枋得,字君直,号叠山,江西省弋阳县周潭乡人,与文天祥同科中进士。在中国历史上,和民族英雄文天祥并誉为爱国主义的“二山”他具有叠山一样的睿智,却用不着仿效他去卖卜砚。他的诗文随着年纪的增大越发显得精美,就像他的本家谢翱却不像他一样颠沛流离。谢翱(1249—1295),南宋爱国、散文家、诗人,福安三贤之一。字皋羽号宋累,又号晞发子,原籍长溪(今霞浦),后迁徙建宁府浦城县(今属南平市浦城县)。19岁时,应进士试不第。景炎元年(1276)七月,文天祥起兵,他率乡兵数百人投效,署谘议参军。文天祥被俘遇难,他不仕元,漫游两浙以终)

我为此而悲痛欲绝,是因为他的这些成就和品德均得到大家的公认,且胜过这些贤人。他潜心持家,不愧为谢枋得的子孙因而可以避免惠州勉降的遗憾。选择隐居山林,可以避免官场尔虞我诈、相互攻防的危害,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享受田园牧歌似的惬意。左邻右舍相互来往亲近,早晨沐浴朝阳,吸收新鲜空气,多年在官场沾染的铅华全然洗涤。老了有晚辈照料安顿。这些都是苍天对他的恩赐和回报。我评价他,做人正派,朴实诚恳,对长辈晚孙喜爱有加,因而大家都敬重他,他也心安理得。去世后,他仍旧穿着以前穿过衣服,戴着曾经戴过的旧帽,可是神情却像从前一样和蔼安详。尤其是脸颊就像用色辣描绘过一样鲜亮。家人将他下葬在其祖坟山之中,在这里他可以与先祖和族贤及与他共过事的忠叙旧交流。纵观他一生可谓得名得寿,全生全归,这样一生清白、扬名长寿也就只有他能得到。除了他谁还能有这个福分呢?待后,我们将把他的生平事迹刊刻在他的墓侧,并备上酒菜到坟前祭祀,以表达我们的缅怀情谊。

哎!暂且写上这些文字,算是对先生的小小的纪念,如果没有概括他的全部事迹,存有缺憾还望谅解。日后如有机会,将再行文以飨亲友朋辈。

附言:

这本清同治《东乡县志》差不多都编好了,才在《堂集》(傅占衡撰)中读到此文。文中包括对阁老的称谓,以及关于穿戴旧衣旧帽和去世后面容鲜活等描述都说明谢德溥品质高洁,值得称赞。由于过去的县志都没有将这篇文章收入,为了弥补遗憾,这次将它以附录的形式刊出,待下次续编县志时编入他的传记中。我(编辑此文的人)也知道谢德溥是一位忠于朝廷,富有气节,几乎可以与文天祥、谢枋得齐名的人,因而对他同样敬重。

 

                                            2016618日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