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界上风光美
编辑:舒涛 来源:光华时报 2016-12-02
□ 汪云飞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伟人的一首大气磅礴、激情豪迈的诗篇,让五百里井冈山上原本默默无闻的黄洋界赫然生出一道靓丽的风景。作为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究竟是什么模样?在这里又发生了一个怎样悲壮惨烈进而载入史册的故事?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的西北面,海拔1343米。云海笼罩着的黄洋界雄伟壮丽、气势磅礴,令人神往。在黄洋界景区中心下车时,飘渺在山间的雾霭还未完全散去。我们沿着景区特设的100余级台阶来到了黄洋界景点的中心地带,这里有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黄洋界哨口原址。在一个凸起的山头上,一块面积大约20平米的地方挖出了一个深约一米的坑道。坑道四周用不锈钢柱和铁链围护着。就是这个居高临下、天然哨口黄洋界,曾发生过一场攸关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生死存亡的决战。
1928年8月30日,国民党湘军吴尚、王均共率领8个团的兵力趁我红军主力攻打湖南郴州未归之际大举进犯。为应对他们第二次“会剿”,红军守军、三十一团团长朱云卿等人指挥一营两个连的战士,利用险要地形和参战群众布下的竹尖阵、篱笆墙、擂石群、滚圆木、垒壕沟等五道防线,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下午四时,疲惫不堪的敌人再次发起进攻,战士们从茨坪军械处抬来了一门刚修理好的迫击炮,对准敌军指挥部开了三炮。由于弹药失效,前两炮没打响,第三炮不偏不倚刚好在敌指挥部“开花”。敌军以为主力部队回来了,吓得抱头鼠窜、仓惶逃命……
昔日的哨口,如今已成为游人如织的景点。昔日硝烟弥漫的战场如今早已是树木参天,风光秀丽。伫立坑道边,仿佛觉得那些英勇不屈的红军战士就在眼前。他们头上扎着绷带,身上穿着单衣,手里高高的举起手榴弹,大吼一声向山下的敌人掷去。山间随即发出一阵巨响,久久地回荡在山谷中。
从战壕下来,大概20米便是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所在地。纪念碑的正面是朱德的题词;背面是毛泽东题写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8个鎏金大字;与之对应是一堵纪念墙,也叫横碑。横碑正面是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一词的手迹;背面是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这两位伟人为了人民的解放,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实现穷苦人民当家作主的伟大梦想在井冈山运筹帷幄、指点江山。
到了黄洋界,一定得去炮台看那门钢炮。炮台位于纪念碑的下方,沿着石砌台阶步行五分钟便可到达。炮台设在一个陡峭的山崖上,这里视野开阔,地势险要。我们慕名来到这里,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门放在一座高约一米、长约两米的水泥基座上的小钢炮。小钢炮据称是当年黄洋界保卫战曾经用过的。时隔70多年,依旧油光透亮,完整无缺。它雄踞炮台之上,看上去威风凛凛、威武雄壮。炮台的座基上题写者“黄洋界上炮声隆”七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炮台占地大概50平米,四周错落有致地盘踞着数块大小不一却很光滑的石头。这些石头大部分是天然形成的,它们像一群卫士日夜簇拥着钢炮,用浓浓的的情怀与之絮语。这情形让我们联想到当年红军战士与敌人浴血奋战时的场景。山下,敌人突然来犯时,勇敢的炮手据守炮台,娴熟操作,片刻之间山谷便传来隆隆的巨响;鏖战的间隙,战士们便坐在这些石块上歇息。星夜,他们和衣而睡;寒冬,他们抱团取暖。凭着这门炮,凭着坚定的信念,最终巩固了这块革命根据地,并最终解放了全中国。站在黄洋界俯视眼前的山谷,只见山花盛开,叶绿花红。浓雾散去,一片明艳。杜鹃花、云海、雄峰、珍贵的历史遗存以及正在弘扬的井冈山精神,构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景……井冈山,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已经不是一座山,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力量。这种精神排山倒海;这种力量撼天动地。离开黄洋界,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