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文化古村
一代大儒 在水之南
——岗上积水南村印象
汪云飞
一
隶属抚河水系的南港发源于金溪县境内,流经东乡县境的西南边缘。其流域面积为589平方公里,在东乡境内长200。3平方公里。河床宽40—60米。春、夏两季流量可达每秒1300立方。枯水期为每秒0,2—0.6立方,大旱时可能断流。山洪暴发时,下游河段曾淹没大片良田。南港在上游流经金溪双塘后,折而向西,经合市街以西两公里处汇集东乡虎形山潭江水后,又一次转向西侧,至黎圩镇艾家桥,再次汇集浯溪、黎阳水,进入岗上积水南村。由水南村进入东(乡)、临(川)边境,在素有“三江口”之称的艾家分流,主河道又一次折向西北流入临川县境。在折过临川太阳延桥后,随即又返回东乡县境,经马圩镇的江家桥至竹山村转向南流,至董塘在新溪庵与流经东乡县城的北港汇合,最后一同进入抚河。
位于东乡县城之南、南临南港的水南村,世代姓饶,在东乡,尤其是东乡的东南一带实为望族。《饶氏族谱》记载:水南饶氏源于平阳,先祖为(饶)元亮公五世孙(饶)熊公。从其后辈饶莒山墓中出土的墓志铭得知:饶莒山,字宗先,讳名为莒。兄弟八人携家眷自山西平阳来江西抚州临川的延寿乡定居,住在延寿乡的高早北保水南里。饶莒山生于残唐五代(公元943年),死于北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以此类推,水南村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悠久的历史,厚实的文化积淀,让水南村文人辈出,文风绵延。
水南饶氏自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县西南)迁徙而来,历史上曾属临川郡(三国时吴置,在今江西省南城东南);西晋时移治到今江西抚州市西。堂号沿袭为“平阳堂”、“临川堂”。抚州饶氏,人才辈出。元代书法家饶介,字介之,自号华盖山樵,亦曰醉翁。其生年不详,卒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活动于元至正(1341-1368)年间。受饶氏先辈的影响,岗上积镇水南村也成为东乡一个文化名人辈出,文化积淀深厚的古村。特别是饶岱章、饶向荣等一代诗家,为水南,为东乡的文化版图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二
世事变迁,日月更替。时至今日,分别位于水南村东、南、北三个方向的三道古关门依旧挺立,它们分别取名为 “南山萃秀”、“东璧玉飞”、“北柱永镇”。其中,村南的关门最为古朴和险要。这里依石山傍深池,隔着池水见一小丘,名唤蛇山。蛇山上有一块棱角分明的巨石,远看俨然一只游动的神龟石。村民说,正是这只从蛇山钻出的石龟,引领了水南村的上佳风水。
出“南山萃秀”门楼,来到水南村村南的池塘边,一眼便见到一棵硕大的樟树。树下有一座小桥,村民称它为“下关桥”。小桥显然是新修的,跨径为10米左右;小桥的旁边原有一个观音阁,由于年代久远,现仅存一根刻有观音塑像的石柱。从石柱的腐蚀程度和上面存留的苔藓、斑痕可以看出它的悠久的历史。用石板圈起来的石柱四周留有许多鞭炮的残屑,想必时值今日,还有人在此供奉,目的是祈求观音菩萨保佑家人平平安安,孩子学业有成。池塘面积蛮大,占地大约10亩。池塘四周用红石砌了堤岸,岸上新栽了许多柳树,碗口粗的柳树一字排开,颇有园林风味。时值初夏,柳枝抽芽,柳絮新添,片片细叶点缀其间,稀稀疏疏;缕缕柳絮宛如黄绒细丝随风飘飞,婀娜多姿。池塘的对面,就是村民的住房。这些建于清末、民初的砖瓦房依水而建,根基仿佛立于水中,其倒影坐落有致,乍一看,颇有水乡神韵。微风吹来,池水荡漾,房舍与岸柳相映成趣,婷婷袅袅。
沿柳堤往东继续行走,才发现,还有几口规模不大的池塘,池水也是流通的,原来相连的几口池塘之间有一条活的水源,水源来自一条小溪。由于小溪、池堤上都遍布垂柳,远远看去,一片翠绿。陪同并引导我们参观的村干部说,水南村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整个村子坐北朝南,地势北高南低。村西南为红石岗,上有稀疏的灌木。水南村为东乡最大的村落,共分11个村小组,现有人口1000人。村里原有不少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近年来,由于不少村民拆旧房,建新房,古建筑毁损不少。但是,村西还是有一些老房子,尤其是四座门楼基本保留。前几年,村里成立了理事会后,村里的基础设施得到完善,东南西北四座门楼得以修整,包括饶氏宗祠在内一些明、清古建筑得以保存。目前,该村巷道,出村的公路也已进行了硬化。在村理事会的建议下,村里建起了简易菜市场;一个占地近两百平方米的老年活动中心也投入使用。
在水南村的南大门“南门萃秀”过道中,我们见到墙壁上镶嵌着两块石刻,一块记载着村里的始祖和先贤;一块收入了该村诗人饶向荣歌咏乡村美景的10多首诗作。其中有“溪南十景”和“溪南十咏”。这里辑录其中的两首:
《龟岭春涨》
龟揭水下桥,桥堰水浮龟。泌节公龟丽,吞吐碧波里。(玻璃). 一夜春涛涨,庵岸柳丝风。 晚晴看举纲,人在水天中。
《旷楼溪声》
桥锁一溪烟,冷冷泄寒玉。溪上起高楼,茅茨翳竹木。风叶长疑雨,洗耳听潺湲。湛湛轻枫岸,中有骚人魂。
这两首诗写的是作者站在村南学馆楼阁上面对龟岭和溪水所见美景,表达了诗人爱乡情怀和向往农村清静生活的胸怀。
陪同我们参观,并对水南村历史了如指掌的徐建新指着村南大樟树前一块荒地说,这里就是诗人饶向荣曾经授课的学馆的废墟,名叫溪南精舍。学馆与溪流之间,原有一个楼阁,即观音阁。傍晚,夕阳西下,观音阁笼罩在夕阳的余晖里,一片安静和祥和。夜里,就坡而居的村舍里的盏盏灯火在眼前闪烁,满天的星星一点点在水水里摇曳。这时,诗人饶向荣手捻银须,站在楼阁上,透过窗棂向村里眺望,不禁诗性大发,一首脍炙人口的诗章便跃然纸上……
三
饶向荣与饶岱章无疑是水南村的骄傲和荣耀。
我家住溪南,门绕一弯水。励操廉让间,满户汲清泚。每际云霞曙光,红镜磨尘滓。群动漾空明,沙石散文绮。此时杨柳烟,都化水波起。送绿上帘栊,人住冰壶里。
这是饶向荣题写的溪南六咏之一《清溪朝日》。饶向荣生于清乾隆初年,嘉庆七年(1802)年考中进士,官至兵部郎中。这位土生土长的水南才子著有《吟香堂诗文集》、《杜诗钞解》。
饶氏族谱记载:饶向荣自幼聪慧,15岁拔贡第一,24岁中举,32岁受聘在北京景山官学任教,景山官学实际为清代御林军文武学校,饶向荣在此就任文化教官,道光皇帝为太子时,与一班宫中子弟在这所学校就读过。其时,学生中还有浙江金华人朱秋魁。朱秋魁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武举殿试一甲第一名进士及第武状元。朱秋魁对饶向荣的才学十分倾慕,饶向荣母亲七十荣寿时,朱秋魁特赠手书匾额以示庆贺。嘉靖为帝后,饶向荣授任翰林院翰林。
在先辈饶向荣的影响下,他的曾孙饶警吾同样出类拔萃,清光绪年间经地方举荐成为国子监生员,后成为拔贡之一。曾任吏部钦选儒学教谕。饶警吾热心教育事业,早在1907年就率先在上饶县创办了一所高等小学。家住贵溪盛源的抗日名将黄维就曾在此就读。后来,回乡创办了下关书院。据考,民国许多名人诸如黄维、邱清泉、吴自强、李元声皆出自其门下。
饶向荣的玄孙,饶警吾之子饶岱章则更加出类拔萃。
饶岱章,号拱候,又名泗如,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九月,卒于1952年12月。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古文、经史、诗词、书法皆有相当高的造诣,为民国时期江右隐逸学者,素有“一代大儒”之美誉。饶岱章世居水南村,其道德文章名闻遐迩,为表达对他的敬仰和爱慕,乡县各地都尊称他为“水南泗先生”。饶岱章幼小的时候就开始传承家学,心中怀有大志。可惜生不逢时,遭遇时局动乱,他又不愿同流合污。他羡慕的是那些高风亮节而又能韬光养晦的人,因而选择宁静和淡定。他自筹资金在村前的小河旁建了一所学馆,取名为“溪南精舍”并亲自为学生授课。他办学或是讲课时总是专心致志,一丝不苟。在教学的过程中,他注意用鲜活的例子激励后生,用先贤前辈的品行启迪他们的人生志向。在家乡教学的日子,饶岱章生活清贫,以苦为乐,且这种执着的信念矢志不渝,日久弥新。就这样,他在家乡的这所学馆里辛勤耕耘,可谓桃李满天下。尤其是其家乡晚辈,得以直接受益。东乡、临川、金溪不少在他这里求学的人都功成名就,飞黄腾达。
饶岱章教学之余,潜心研究经史,尤其精通诗文、书法。他的诗作留有老杜的风格,同时兼及玉溪的特点。一些反映生活和对生活、世相感悟之类的作品,几乎接近少陵的犀利。《乱世》等诗词,与工部《北征》诸作仿佛同出一撤。他的描摹田园风物的诗作,清新恬淡又具有王维《辋川集》的风韵。其咏史名句“通天卫律全输款,犬子刘琮坐失荆”,怒斥当权者,丧权辱国,简直入木三分,掷地有声,因而流传千古,人皆能咏。
饶岱章热爱故乡,浓浓的乡情激发了饶岱章的诗歌创作的热情。期间,他先后创作诗词400多首,近日,由其弟子编入《旷楼消夏稿》一书并由新华出版社出版。
四
2014年3月下旬的一天,东乡部分作者结伴来到水南村采风。村委会书记因当天在县里开会特意安排年近七旬的村主任负责接待,同时安排村理事会会长饶建新负责讲解。老主任穿着一件退了色的军衣,戴了一顶不是很合适的军帽。他个头魁梧,言语不多,人很实在。一个上午领着我们一行10余人在村里转悠。理事会成员饶建新50来岁,个头中等,身板瘦条结识。村主任介绍说,饶建新是水南村的一位文化人,由于他热心水南村历史的研究,因而曾参与水南村饶氏族谱的增修。饶建新对水南的古往今来非常熟悉,凡事都能说出个原委来。这天,他兴致勃勃地领着我们从上关门楼,即东门楼进入。东门楼呈“八字型”。像个簸箕口,门口各有几个柱子支撑,上面盖了瓦片。门楼上方刻有“东璧迎辉”四字。穿过门楼,踩着褐色的条形石铺就的巷道,我们先来到明朝乡贤饶时新的故居参观。饶时新曾任吉州(吉安)守备,为四品武尉。他家兄弟四人都为武官。其后代有的沿袭其官职,有的离开行伍经商或另入仕途,因而家中都有些积蓄,自然家宅也蛮讲究。在一栋两进三厅的古屋里,留有不少明末、清初建筑风格。由于其后人都还健在,房子虽然经过维修,但当初的建筑风格仍然得到保存。在另一栋古建筑的门楣上刻有“文治昭宣”四字。这栋房子的下堂建有阁楼,中堂厢房的板壁、门框雕刻得十分精美。置身其中,顿觉古色古香。出门的时候,饶老师特意领着我们在下堂的墙角里细看。原来,这里有一组精美的石雕。从石材的质地、色泽以及所雕饰的花纹、线条可以看出悠久的历史。
不一会,我们便来到了饶向荣的故居。饶向荣官至翰林院的庶吉士,后改任兵部侍郎、朝议大夫。其曾孙饶警吾、玄孙饶岱章都是水南村的娇子。饶氏一门三儒,绵延一百余年,想必他们的住宅一定富丽堂皇。令人意料之外的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四面高墙围起来的一片空地。空地上散落着过火的梁柱,破碎的砖瓦,以及染满烟尘的石桑。原来,他们的故居于2012年前后被一场大火丧失殆尽。踩着满屋细碎的瓦砾,心中不免生出感叹和惆怅……
那高高的院墙,结实的门框,以及宽大的空间清晰地说明曾经有过的气势。如今,才子们的豪情和品行都已成为过往,在这栋屋里存留的他们的身影和笑声也渐行渐远。好在他们的后辈都还出息,都在外地干着他们喜爱的事业。
五
从“愈明公祠”出来,我们来到这座题名为“世德重光”的门楼。这里说是门楼,其实是一家私宅。细看上面题字的落款才知道,原来“世德重光”四字是主人的女婿、赐进士出身、官授文林郎的徐继昌题赠,落款为皇清康熙三十九年。石刻字迹清晰,笔力苍劲。“世德重光” 四字是女婿对岳父的评价和赞许。
在“忠厚传家”的古屋里,我们发现上堂的左右板壁都是活动的。原来村里一直存留这么一个乡俗,家中长辈过世入殓后,要在上堂的一个小房间里停放一段时间,待出殡的时辰到了,才从活动的板壁中径直挪出。
离开“忠厚传家”古屋,便到了水南村的南端。这里有一片凸起的红石坡。站在坡上可以俯瞰水南全境。从这里往东看,大多是明清建筑群的屋脊。防火墙、巷道、漏斗型屋脊轮廓清晰,错落有致。
最为珍贵的是在饶氏宗祠里见到的石雕神龛和石刻文献。前文说过,水南饶氏自山西迁徙而来,至今已近千年。期间,出过不少文官武将。他们健在时封官加爵,享受福禄;去世后,朝廷或是地方便以石刻赐之,供族人供奉瞻仰。在饶氏宗祠里,我们就见到这一“镇村之宝”。这是一组精美的石雕,饶建新蹲在地上,一一为我们解释、指点其中描绘的情形和包涵的意义。这一组石刻大小一米见方,有人物、有故事,看上去工艺精湛,线条精细,造型丰满,且年代久远,极富珍藏价值,一般不让外人观赏。
除这组精美的石雕之外,在宗祠里我们还见到两块石碑。其中一块记载的是水南村与邻村发生水利纠纷进而通过诉讼,最后赢了官司的事。率领水南组人打赢这场官司的是先贤饶汝辑。生于清朝,拔贡出身,官至建昌府(今南城,时为府治所在地)儒林郎和儒学督导的饶汝辑得知家乡村民利益受损时,挺身而出,捐资并负责出庭打赢了这场官司,让水南村民世世代代受益。不仅如此,他在朝为官鞠躬尽瘁、恪尽职守,深受辖区民众的爱戴和好评。石碑记载着官司的结论,也是对他的颂扬。
六
尊师重教,爱惜人才是水南村的传统和底蕴所在。饶岱章放弃优厚的待遇毅然回乡当教员的义举深深感染了水南村的村民。在历代先贤的引领下,水南村好学成风、人才辈出。在水南村东大门一侧,刻录了一块门楼捐款名单。知情的村民说,这一连串的名字,其中大多数是市、县级官员,在镇级任职的就更多。其中,还有不少捐款者是水南村的女婿。自古以来,水南村的女子也有读书习文的风尚,淑女、才女不仅贤惠、能干,而且走南闯北,干事业,建功勋。办教育,办医院,开武馆,做学者,足迹遍及世界各地。
近年来,水南更是走出了许多优秀的大学生,其中不乏研究生、博士生,有的还到海外留学、讲学。他们的背后,凝聚着许多脚踏实地的教育工作者的艰辛。
饶建明是水南村一位土生土长的汉子。他高中毕业后曾经在乡镇七站八所任过职,也算是一位有过工作的国家干部。可是,在镇里工作几十年后,他在心灵深处突然萌发了一个梦想,那就是像饶岱章一样为村里的后生办一所学堂,作一份贡献。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当得知可以办私校,也就是民办教育这一新生事物悄然出现在神州大地时,饶建明和饶建新这对族弟坐不住了。他们及时向县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将办学地点设在饶岱章和他们的故里水南村。真诚和政策最终让他的梦想变为现实。八十年代末,东乡境内第一所农村私立学校在东乡最南端的水南村悄然出现。
由于热爱教育事业,责任心强,加上教学设施俱全,所聘教师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法新颖,这所取名为“向荣小学”的教学质量与当地的学校相比明显高出一筹。这一来,与之比邻的金溪、临川的村子都把孩子送到他的学校就读。后来,由于村民外出打工,农民进城买房和农村孩子跟风到县城上学,许多地方的农村学校学生寥寥无几,而向荣学校却坚持创办到今天。期间,也有过挫折和艰辛,有过委屈和苦楚,但是,村民的信任和满意,学员的突出成绩以及获得的各类荣誉是对他们的最好安慰。
在向荣小学的影响下,水南村,乃至岗上积纷纷走出东乡,到沿海创办教育集团。经过几十年的打拼,东乡人在浙江创办的教育集团也和美佛儿国际以及西山文武学校一样成为江南著名的教育品牌。
此刻,一个人静静地伫立在水南村精舍遗址上,看着残存的墙基和瓦砾,思绪难免遥远。在蒿草丛中,在溪流声里,我似乎听到了戴着眼镜,围着洁白的围巾的饶岱章领着孩子朗朗的读书声,那声音穿过田野,穿过时空,在中国的大地飘远……
初稿于2014年夏
2017年春修改定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