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江西汪云飞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

旅游散文:状元道 绣花楼的传说(感谢编辑)

$
0
0
                                      状元道 绣花楼的传说
                               载《临川晚报》旅游周刊 2017-03-23 日
                                             □汪云飞

    东乡区浯溪村因村前流淌着一条名为浯溪的小河而得名,站在村口,眼前的浯溪村似乎与其他村落没有什么不同,然而,当你走进村中,穿行于一段段历史遗迹之间。那些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一个个情意缠绵、催人泪下的传奇故事一定会让你有所发现、有所震撼、有所感悟……

                                                (一)

    撩起浯溪村蒙着的面纱,你会发现这个有着800多年历史,具赣东地方特色又兼苏州园林布局的浯溪村的独特魅力。在这里可以看到诗人戴望舒笔下《雨巷》中的情景,可以看到古老的“状元道”“绣花楼”“贞孝坊”及一幢幢具有明清建筑风格的民居。让人感受到浯溪村的积淀千年的文化……
    这个占地14903平方米的村子,有明、清建筑59座,且大部分至今保存完好。其中,为王廷垣修建的“状元道”依旧尚存,这样的建筑遗存在江南古建筑中极为罕见。

  竖立在村头的“贞孝坊”,也被缩小比例重新仿制并陈列在抚州博物馆中让人观瞻。
  据史料记载,浯溪村始建于公元1195年,其史祖为王安石之弟王安国第四孙王志,字子春。王子春自上池瑶田徙居于此。千百年来,王氏后代在此共繁衍子孙34代。明、清以来,该村先后出现王常、王廷垣等多位历史名人,包括他们在内,13人考中进士,21人考中举人。明成祖永乐年间王汝为一家四代先后7人荣登甲科,轰动一时,至今传为佳话。
      2005年春,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和国家故宫博物馆馆长的郑兴淼曾亲临浯溪村考察。2007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浯溪村被列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

                                                              (二)

     王廷垣,字康侯,号光复,系王安石弟安国第十九世裔孙,为公元1625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兼翰林院编修,先任内务佐侍郎,官至礼部侍郎、詹事府正詹。其间,曾做过福王由崧的先生。《明史稿·三王传》记载,福王由崧,系神宗第二子福恭王的长子。公元1644年5月在南京登基做了皇帝,改国号弘光。王廷垣一生著作颇丰,包括《考馆阁小草》《留园集》等。王廷垣是浯溪村历史上最显赫的人物,也是浯溪村人的荣耀和骄傲。
    当年因敬慕明朝天启状元王延垣还乡,当地学子、官员倡议在该村修建了一条宽1米,长450米,贯通全村的“状元道”。当年这条道只供状元行走,其他官员、庶民都只能顺着道路的两侧经过。眼前的“状元道”虽没有往日的风采,但依然保存着旧时的痕迹。
      王廷垣的官厅世称“官吏府”,是浯溪村最大的明代建筑,占地面积784平方米,由3幢紧密相连的宅院组成。其中一幢于上世纪90年代不幸焚毁之外,其余均保存完好,有的至今还住有人家。
     “官吏府”前的这条小巷极具神韵,小巷长达百米,用条石铺就,行走其间如履平地,丝毫不觉得费力。小巷两旁是高耸的院墙,除住宅的侧门和与之交汇的横向小道之外几乎没有残失。
     在这宁静的小巷里,你可以摇响镶嵌在豁了牙的木门上那锈迹斑斑的门铃,随手缝合那把用了上百年的木制莺莺锁;你可以坐在一旁聆听扎着蓝布头巾、戴着花色袖套的老人一边剥豆荚一边聊着家常的淡定,你也可以细品年轻的母亲一边哼着自编的驱眠小曲一边给孩子喂奶的恬静……

                                                              (三)

      “奕世甲科”牌楼是由明末抚州知府、同知、部院、知县共同提议和筹资为纪念王汝为一家四代7人荣登甲科而特意建造的。牌楼前,这对石狮历经几百年仍完好无损。它的造型优美逼真,看上去栩栩如生,生动活泼。它们分别守坐两侧,见证了浯溪村的历史与沧桑。
      生于明成祖永乐年间的王汝为崇尚读书,且教子有方。他的儿子王常考取进士之后,他的三个孙子中一人考取进士,两人考取举人,就连侄子王统也考取进士。到重孙王廷垣这辈更是出类拔萃。公元1625年,王汝为考中进士后官职做到了京城。至此王汝为一家四代均在朝廷为官,为浯溪村增添了异样的光彩。
      在离浯溪村不到500米的地方有一座三孔石桥,名叫“登科桥”。“登科桥”是当时浯溪村民出门求学和进京赶考的唯一通道。这座桥的设计者根据当地的水文和地理位置,巧妙地设计了三个半圆。山洪爆发时,河水的落差刚好在圆孔的中轴线上,站在桥的侧面看桥孔的倒影,好似三颗浑圆的月亮。
      如今,村里存留的儒林第、应宿第、芳谷宗祠、官吏府等大量的明清建筑群,见证了浯溪村文化鼎盛,商贾聚集时繁华。

                                                                (四)

      如果“状元道”和“奕世甲科”牌楼是一幅凝固的油画,那么“绣花楼”“贞孝坊”却是生动和凄美的戏本。穿过“斋月轩”这道窄窄的偏门,我们来到了“绣花楼”。此楼建于明代,属砖木结构,二层三开间。面宽9.78米,进深9.8米,高6.5米。二层设阳台,门前有回廊,右侧为花园。“绣花楼”为儒士王士柏未婚妻李氏所居。
      旌表李氏的贞孝牌坊坐东朝西,建于公元1845年,由花岗石板砌成,高7.1米,宽7.9米。坊上正面石刻有“圣旨”,背面刻有“恩荣”二字,正面中上横排刻“旌表儒士王士柏之未婚妻李氏坊”。牌坊前曾立有一对石狮,坊顶有动物凤鸟及人物造像石雕。据记载,金溪对桥李氏姑娘许配给浯溪村“清朝儒士”王士柏。王士柏未婚先殁,18岁的李氏扶棺嫁入,住进“斋月轩”(后人称之为“绣花楼”),独自守贞尽孝整整54载,直到72岁卒。为旌表其贞孝,经儒教教谕廖晋、东乡知县张炳、抚州知府文海等人倡议,道光皇帝特下旨修建了这个贞孝牌坊。
      经过百余年的风风雨雨,李氏在浯溪村住过的绣花楼还在,旌表其贞孝的古牌坊还高昂地矗立在村口。伫立于贞孝牌坊前,心里掠过一丝寒意的同时,备感孝道的温暖、信念的力量。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