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0 返回主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临 川 晚 报 社 主 办 麻姑山:一座充满灵气的名山 第 08 版:旅游 周 刊 该报时间: 2017-04-13 日 □文/图 汪云飞 (一) 曾游仙迹见丰碑, 除却麻姑更有谁。 云盖青山龙卧处 日临丹洞鹤归时。 霜凝上界花开晚 月冷中天果熟迟。 人到便须抛世事 稻田还拟种灵芝。 这是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为麻姑山所作的题为《麻姑山》的诗作。麻姑山,位于南城县西部,距县城大约4公里,主峰海拔1176米,因麻姑仙女发祥于此而得名。古籍《云籍七笺》记载:麻姑山为三十六洞天之二十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十福地,洞天福地兼而有之,国内罕见。 麻姑山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民间传说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道教文化、福寿文化、旅游文化等方面独树一帜。据资料介绍,麻姑山自然景观有一溪、二洞、三瀑、四潭、十二泉、三十六峰。其中,以丹霞洞、仙都观、碧桃庵及玉练双飞瀑布、半山亭为主要标志的景点,曾经吸引无数的中外游客纷至沓来。 麻姑山位于盱江西岸,主峰之间有一古洞,洞深无底,洞顶透天,洞外溪水涓流。在朝阳映辉之下,远望洞外红霞万朵,探视洞内金光闪烁,观者疑是洞外有洞,洞内有天,故名“丹霞洞天”,为麻姑山奇观之一。 (二) 麻姑是中国道教神仙中的女仙,也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神话人物,因她出自麻姑山,又在麻姑山得道修仙,因而在麻姑山流传着她的许多神话故事。麻姑曾三次看到“沧海变桑田”,因而又是高寿女性的象征。 麻姑山曾叫丹霞山,山中有一个丹霞洞。相传在这个洞中,生活着一位老妇人。这位老妇人不食米谷饭菜,饿了就从山中采集野果充饥,渴了就喝一口甜似米酒的甘泉。一日,老妇人醉卧丹霞洞外一巨石之上,忽闻一声巨响,声如霹雳,震耳欲聋。老妇人被惊醒,矇眬中见半空中落下三颗耀眼的明珠。老妇人顿时吓得张口结舌。没料想,三颗明珠不偏不倚正好落入她的腹中。不一会儿,腹中出现一阵剧痛,老妇人这才从迷蒙中醒来,方知乃“南柯一梦”。说也奇怪,这位老妇人年轻时不曾生育子女,一大把年纪后,却意外有喜。十月怀胎之后,竟然生下三个女儿。老妇人分别给她们取名为麻姑、从姑、毕姑。老妇人因年纪大,没有母乳喂养,便用酒泉当奶喂养她们。 十几年后,三个女孩成年后个个出落得标致水灵,老大麻姑更是生性乖巧,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一日,母女四人登上山顶向四周观望,只见四周弥漫着团团云雾。正陶醉时,眼前一团云雾突然散去。云开之处,只见一条玉带飘落在丹霞山前。这就是流经南城县城的盱江。盱江东岸,隐约露出石峰一座;再往南看,又一石峰突起。两座石山与丹霞山三角相邻,彼此相望。三山之间就隔一条河。山下是一块开阔地,其间几个村子,住着耕作的农民;河畔几间茅棚住着打鱼的渔夫。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安宁娴静的生活。老妇人对三个女儿说,你们都已经长大了,要分山而居。天刚蒙蒙亮,麻姑起身走出洞外,忽闻一声巨响。半空中跃出一颗明珠。紧接着,天边出现一朵祥云。祥云之上,一只九色麋鹿口衔一块色彩艳丽的锦绢,来至丹霞山前。麻姑举目端详时,麋鹿口衔的那块锦绢正好飘到麻姑跟前。麻姑拾起锦绢细看,上书两行大字:“麻姑恋此山,此乃麻姑山。”第二天,从姑、毕姑辞别大姐而去,一个到了河东的从姑山,一个到了城南的毕姑山。而麻姑和老母所在的丹霞山便成了麻姑山了。 (三) 麻姑山就像一位美貌惊人的仙女,让许多名人慕名而来。 颜真卿,字清臣,生于公元709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公,人称“颜鲁公”。唐代宗大历六年(公元771年),时任抚州刺史的颜真卿曾与友人登临麻姑山,在看过麻姑山的美景、听闻麻姑的神话传说之后突生灵感,遂即写出《有唐抚州南城县麻姑山仙坛记》。颜真卿从小就喜欢书法,中年以后,他更是突破了“初唐四家”瘦硬书风的桎梏,博采众家之长,思出绳墨之外,经长期努力,最终创造出一种筋肉丰满、骨骼雄健的新书体,后人称之为“颜体”。 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这样评价《麻姑山仙坛记》:“握拳透爪,乃是鲁公得意之作,所谓字外出力中藏棱,鲁公诸碑,当以为第一也。”这块珍贵的碑刻曾经收藏在麻姑山的道观中,后因战祸遗失。其拓片另藏于上海博物馆等处。上世纪80年代初,南城县政府再次提出筹资重修仙都观,并在仙都观中设立了鲁公亭。 仙都观曾经迎来了大批文人雅士、名流英豪。北宋思想家李觏在麻姑山“十贤堂”讲学时,前来听讲的各地学生达百十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曾求读于此。民族英雄文天祥、李纲曾任仙都观主管。白居易、刘禹锡、李商隐、晏殊、杨万里也相继登咏过麻姑山。白居易在游历麻姑山之后曾写道:“愿学麻姑长不老,擗麟开宴话桑田。” 从仙都观那道高耸的山门进入,拾级而上,便到了鲁公碑亭。鲁公碑亭为石柱石梁空心结构,上有砖瓦,飞檐翘角。方亭中心立有一快碑刻。那就是颜真卿的墨宝《麻姑山仙坛记》。站在“天下第一楷书”的碑刻前,近距离欣赏,其意义非凡。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历史上所作出的贡献早有定论。在“天下第一楷书”《麻姑山仙坛记》的诞生地,亲眼见到这块刻碑,自然心中充满了对这位书法圣贤的崇敬与敬仰。鲁公碑亭后,另设了一块百米书法长廊。这里云集了一大批书坛大家、精英名流的书法精品,同样是书法爱好者渴望光顾的地方。再往上攀行,便是道教场所元君宝殿和三清宫,这里是道士传道的主要场所,他和碧桃庵的大雄宝殿一样都是麻姑山景区的精华所在。 (四)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麻姑山孕育了麻姑仙女,又有着许多迷人的神话故事,可谓仙气十足。可是,它还嫌不足,硬要在大山之间加上一道飘逸的风景,这就是垂挂在麻姑山景区隘口下的“玉练双飞”瀑布。 这道瀑布其实就是从“龙门”那座廊桥下流出来的。溪水从悬崖滑落,然后分成两股跌入近百米高的深谷,撞击在棱角分明的巨石上,顿时溅起碎玉般的水珠纷纷坠入深潭。细小的水滴则随山风像水雾一样漂浮在空中。站在观瀑亭前,耳畔传来阵阵瀑流的轰鸣,两股喷涌而出的瀑流像双飞的玉练,在阳光的映照下,金莹剔透,光彩夺目。幸运的时候,还能在瀑布前看到一道美丽的彩虹。 瀑布顶右侧的一块石壁上刻有“玉练双飞”四个大字。这四个大字由于背影加上年代已久,我们无法看清它出自何人之手。而位于观瀑亭跟前的“高山流水”四字我们却清晰可见。这些摩崖石刻是先人留下的印记,为游人观瀑平添了几份兴致。 这道瀑布让麻姑山有了活力和灵气,也为麻姑山增添了情趣和风采。作为麻姑山的主要景点之一,这里的美景曾经走进了无数作家、诗人的笔端。一位古人就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赞美这道瀑布:“山高激迅湍,清振林下响,飞雪溅千岩,白虹垂万丈。” (五) 上麻姑山的半道,有一座风雨亭,名叫“垂玉亭”。因附近有一道飞流直下、形似玉带的瀑布而得名。最早用来供过往路人小歇或是上山打柴避雨、乘凉。由于它正位于麻姑山半山腰又叫“半山亭”。明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时任右长史的马能提议并主持对该亭重建,重建之后的半山亭取名为“垂玉亭”。 1932年8月23日,毛泽东率领红一方面军由宜黄山区来到南城的麻姑山。路过半山亭时,正值正午,太阳火辣辣地晒在头顶。为了让红军官兵消除登山行军的疲劳,毛泽东安排红军战士在亭中用餐并小歇,他则和随行人员在亭外观察南城的地形。 这天夜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顶着朦胧的月光,徒步通过山下的黄家围、姚家巷到达离南城县城不远的制高点——大竺山近距离视察,以便了解县城的敌情。经观察发现,南城守敌甚众。县城外围、各主要路口均有敌人的岗哨。月光下,几乎能看到荷枪实弹巡逻的士兵。为了对中央红军实行“围剿”,国民党反动派在江西“剿匪”的前沿之一的南城县增派了大量的兵力。县城除了原有驻防的军力之外,近期又集结了徐克祥、毛炳文、李云杰等师共计17个团的兵力。他们背靠盱江,构筑了大量坚固的工事,据城死守。南城古称建昌,建县历史悠久,防御设施俱全,历来是个易守难攻的地方。根据这一情况,毛泽东在大竹山的密林里主持召开了一次战地会议,专题研究是否攻打南城的问题。会上,毛泽东通报了侦查得来的情况,大家一致认为,县城有重兵防守,敌我双方兵力悬殊,决定临时放弃进攻南城的计划,而采取围而不攻的战略。即对其惊扰,大造声势,施以压力,又保存实力,声东击西,最后安全顺利转移。 麻姑山留下了许多名人的足印,因为这些足印,垂玉亭才更加充满生机和灵气…… 临川晚报 旅游版编辑 陈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