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烟深处鹤心在
一一东乡历史名山积烟岭感怀
一
山不在高,有底蕴便能驰名。东乡境内的积烟山因为有诗文,有风景,有传说,因而成为一座名山。
清嘉庆《东乡县志》“古迹”一节记载:“积烟山为宋忠臣陈羍与元兵战死处。”同时附录《宋史》有关陈羍的传记:陈羍,字肇方,一字伟节,饶州安仁(今鹰潭市余江县)人,父亲陈诗川,以武功补沐阳县令。咸淳元年,父子同时考取进士后,陈羍调安徽滁州担任司户参军。父亲去世后回家奔丧,该职被免,改任荆间粮料院。不久,又因为母亲病故没有到任。为母守孝三年后,上任腒山(今福建漳州漳浦)主簿。德祐元年(1275年),由海道归航授南安军教授,陈羍实际没有到任该职。陈羍少年时经常与家住弋阳的谢枋得一起出游。谢枋得,字君直,号叠山,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曾担任六部侍郎,他不仅聪明过人,文章奇绝。学通“六经”,淹贯百家,还曾带领义军在江东英勇抗击元军,后不幸被俘,誓死不屈,最后在北京殉国。谢家满面忠烈,是当时与文天祥齐名的民族英雄。元军占领江南后,谢枋得回到家乡信州组织义军与之对抗。陈羍应邀见到江南抗元首领谢枋得,两人商议后,决定在安仁起兵。陈羍第一批加入谢枋得领导的义军。当时担任元朝官职、安仁县令的李景,同为陈羍的家乡安仁人。李景被陈羍等义军首领捕获后,请求谢枋得愿意以家资二万赎回自己的罪过。陈羍表示坚决反对。他说,普天之下,疆土家财都是国家的,而唯独你的家财不是靠正当途径取得的,自然应该上缴归公。怎么能用这样肮脏的钱财赎回你的狗命?于是,召开公审大会,历数他的种种罪状之后,当场将其斩首。之后,李景的儿子率领乡民五千准备报复,陈羍估计无力抵抗,便带领官兵回到信州(上饶),在其起义军大本营等待时机。
后来益王即位,陈羍主动向益王觐见。之后,他担任宗正寺簿太常府寺丞,不久升任江东安抚使一职。期间,他离开上饶准备接应被困的所部官兵共计千余人。没想到,元军蓄意屯火,一连数月焼山不止,他与躲在深山密林之中的义军都无法出逃。最后,陈羍与谢枋得不幸落入敌手一并押解到豫章(南昌)受审。元军的一位元帅爱惜陈羍的才华,不忍将其处死,将其拘押在靡馆之中。赵羍趁机逃脱并潜回家中。三年后再次起兵,无奈时局已定,加上势单力薄,最终败入与之接壤的今东乡县郑家村附近的积烟山中。元军将积烟山团团围困,义军誓死抵抗,弹尽粮绝之际,陈羍自刎殉职。他的弟弟陈年在这一年也被元军处死。
烟积岭因此称为南宋忠臣陈羍的殉难处。先前,山中曾建有祭祀陈羍的寺庙。后因年代久远被毁。
二
清同治《东乡县志》“山川”一节记载:“积烟岭在县东二都,山半有潭,龙藏其中,岁旱祈雨,辄应泉水,瀑流春夏甚壮,世人称为龙池。瀑布下有石岩,传为金禅师坐化之地,其南麓为安仁境。邑人吴嵩梁有记,名《积烟岭记》”。 另载:积烟岭为宋忠臣陈羍殉节处。
明万历八年(1580年),家住浙江余姚,时任东乡知县的诸大伦就曾慕名来到积烟岭凭吊,并写有《积烟岭》诗作:
萦纡石磴挂岧峣 ,
透彻禅阙最上头。
满座松风生不衲,
一轩花雨落茶瓯。
归云点破青山色,
逝水衔分碧涧流。
为问楞伽凝悟字,
此生何处觅阳旧。
史料记载:陈羍从小知书达理,尤其喜欢作诗,曾著有诗集《鹤心集。《鹤心集》中有不少反映他忠贞不二,爱国爱宋情怀的诗作,并把这种情怀比喻为“鹤心”。意为高远之心,出尘之想。“鹤心”一词出唐代孟郊《送李尊师玄》中的诗句:“松骨轻自飞,鹤心高不群。”和温庭筠 《西陵道士茶歌》:“疎香皓齿有馀味,更觉鹤心通杳冥。”
积烟山作为宋忠臣陈羍的殉难处,又有《鹤心集》这样精忠报国、耿耿忠心的诗作存留世间,还不招来四方名人雅士,特别是文人骚客的朝拜。东乡人近水楼台,更是捷足先登,并留下不少诗作。
家住红光新田的“诗佛”吴嵩梁与其胞兄吴昆榕曾先后登临积烟岭。(东乡人习惯把不高的山峰叫做山岭)。吴崑榕为此作诗一首:
怒龙将雨出,万古积苍烟。
井气冬犹暖,溪声早亦泉。
阵云迷战垒,寒衲坐枯禅。
幽话逢樵侣,兴亡不计年。
吴嵩梁游过积烟山后,也曾以《寻宋安抚使陈公伟节墓诗》为题作诗一首。
积烟万仞为名山,方池老屋殊荒间。
有佛所坐今为龛,有龙所卧今微潭。
孤忠埋没诧灵迹,只与乔木恣游谈。
咸淳进士名父子,一辟幕官终不起。
赵家块肉填崖山,来作断头安抚使。
江东所部兵余千,屯火烧山事可怜。
李景何忍乃偷活,赎罪敢用朝廷钱。
文谢当时死相继,海枯石烂犹英气。
陈家兄弟同捐躯,一剑青霜照天地。
吾祖亦参丞相军,空阬战取甘沉沦。
香苏山下抱书死,野史亭空惟断云。
忠魂俱作名山主,天上论交定心许。
六陵无地种冬青,何况孤臣一坯土。
公生无负死有归,为龙为佛皆所宜。
廟门应榜鹤心寺,潭神附荐龙公祠。
此来揽胜携山僧,瀑布未断溪先冰。
寒碧一夺不敢唾,神物恐随雷雨升。
山风日暮吹松柏,废塜如基寻未得。
临水招魂诵楚词,苍茫此意无人识。
云礽近在琯溪村,祀与名山合并尊。
大书宋史判元石,我亦江西制干孙。
诗中谈及的“宝陀庵”为祠庙,早废。这首诗详细叙述了陈羍的平生以及战死时的壮烈,表达这位同样是爱国将士后人对他的崇敬和敬仰之情。
这天,吴嵩梁与家住安仁琯溪村的陈羍的后裔冒着凛冽的寒风到积烟岭找寻陈羍的遗迹。除写了上述诗作之外,还撰文一则,名为《积烟岭记》。这篇收入多个版本县志的名篇佳作文辞华丽,感情真挚。文中叙述了他与陈羍后裔族人天寒地冻中在积烟岭中所见,描绘了山中溪流冰川倒挂的美景。由此文可知,吴嵩梁曾提出过希望在山中重建专门祭祀陈羍寺庙的建议,可惜没有如愿,后与陈羍后人商议,决定联合赵氏后人重修此庙,并应邀提前撰写此记以备刻石。
无独有偶,清乾隆年间同为东乡诗人的黎中辅也曾慕名游历过积烟岭。同样留下一首题为《积烟岭怀古》的诗作:
古寺苍凉石径危,一番凭吊最伤悲。
鹤心误表忠诚字,螭首重烟处处碑。
遗迹就荒宜特记,青山有幸合专祠。
何时得践今来约,为荐洗毛再纪诗。
诗中透露一个细节:在积烟岭,似乎还真有过祀陈羍的寺庙,并有饶心道先生的碑刻。只可惜这块刻碑破损只留下一半文字,以至于陈羍在余江的后裔曾误认为“鹤心”是陈羍的字号,幸亏在修谱时遭到质疑。于是,心存感叹和迷惘的族人四处寻访知情人士。吴兰雪(吴嵩梁)博士受邀与陈氏后裔专程来到积烟岭,并特为作记。期间,他们相约在积烟岭重建一座专门为陈羍祭祀的寺庙,拟将他写的《积烟岭记》刻石留存。
三
几番读罢《积烟岭记》之后,自然萌发登临积烟岭的想法。2014年国庆长假第二天,这种由来已久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这天,我和东乡的文友一行7人在家住郑家村一陈姓村民的引领下,从山道登上了位于郑家水库库尾的积烟岭。这座海拔321米,名为积烟岭的山峰并不高,从郑家山水库沿山道到古庙遗址也就半个小时的行程,且至今还存留古道的痕迹。只是由于山脚新修水库,部分山道改移,加上村民外出务工,灌木几十年未曾大规模砍伐,以至部分路段须从荆棘、竹林中弯腰穿行。好在山道不是很陡峭,路程不是很遥远,大家一鼓作气很快便到达了目的地。在山顶右侧一块留有土坯墙基的遗址中我们陆续发现了古寺庙的遗迹。寺庙遗址大约占地一亩,留下的围院呈正方形。里面长满小竹子和小灌木。围院右侧靠里有一水池和水缸痕迹。吴嵩梁在《积烟岭记》一文中称这里是庵堂的厨房。原来有一股山泉自树根中汩汩地流出。出家人将竹子劈开架在空中,将泉水直接引进厨房的水缸里用来做饭。还说,附近有一口小池塘,哪怕天气太干旱,也没有枯竭过。这些地方都还依稀可辨。不过寺庙里的石块却不见了。原来,它们都被滚下山脚作为水库的建材去了。老乡老陈的似乎话有理有据。
看过遗址,我们一行迫不及待地去看那个神秘莫测的深潭。《积烟岭记》中描述尼庵的西麓,有一峡谷,春夏雨季,山洪积聚谷中,因山势陡峭,谷底为岩石,故而形成瀑布。其中,落差最大的一段瀑布下有一个深潭。那里是人们在天气大旱时用来求雨的地方。先前这里留有云持禅师遗留下来的化缘的铜钵,用此钵秋雨据说非常灵验。这里有多级瀑布,舒缓流淌时,有的看上去细小如同微雨飘拂,有的闪着亮光如同雪花飞溅;急流时如同冰雹,跌落石岩时发出怒吼,继而转化为雷霆。最后,都注入到深潭之中。此潭深不可测,更无法探究其底。清同治《东乡县志》中说,积烟岭半腰有一深潭。此潭名叫龙池。相传曾有巨龙藏身其中。还说,积烟岭的东面还有一个巨大的石岩,石崖上方有一方天然神龛,相传为金禅师坐化之地。《积烟岭记》一文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可惜由于地形不熟,资料掌握不及时,此景没有亲眼目睹。只在寺庙遗址的北侧游玩了龙池瀑布群。时值深秋,瀑流不大,但深潭盈满山泉,清澈见底。之前有人受《积烟岭记》中吴嵩梁的夸张描写误导,竟讹传此潭深到“二两丝线打不透”。为了探求究竟,文友中有人身带精致细线,现场垂下石块,多出反复测试,得出的结果大约是两至三米,足见传说太离奇。不过,在春夏之交,山洪爆发之时,龙潭瀑布群一定非常壮观。遗憾的是,那时候,进山的道路可能被水库蓄水淹没……
积烟岭因山中古木参天,云烟缭绕,积聚不散而得名。起伏的山峦之间弥漫着不散的云雾,自然给人以如梦似幻的感觉,再加上宋忠臣的英烈壮举以及诗人骚客留下的诗句和山中固有的奇景和传说,料定会有更多的读者慕名进山造访,并把自己纯净如“鹤心”一般的感受如实记录下来与人共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