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神话入梦来
——汤显祖情系麻姑山
汪云飞
史料记载:南城最早置县于汉高祖五年,因地处豫章郡之南,故称南城,至今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县城建昌镇附近,除了盱江还有三座山环绕期间,这便是麻姑山、从姑山、毕姑山,相传为三位仙姑变化而来。其中,位于城东的从姑山和位于城西的麻姑山彼此相望,这两座山与明代戏剧家汤显祖有着深厚的渊源,更留下其珍贵的身影和足迹。尤其是麻姑山,其秀美的景色和动人的神话传说,深深地扎根在汤显祖的心中,甚至影响到其后的戏剧创作。戏剧经典《临川四梦》中死而复生、黄粱一梦等情节与剧情似乎都留有麻姑山千年的神话的印记和痕迹。正是这一个个亦真亦幻、荒唐可笑的梦让《牡丹亭》等戏剧作品蜚声中外。
麻姑山之前曾叫丹霞山,因山中的丹霞洞而得名。相传洞中生活着一位老妇人。一日,老妇人醉卧洞外一巨石之上,忽闻一声巨响,朦胧中只见半空中掉下三颗耀眼的明珠,老妇人顿时吓得张口结舌。没料想,这三颗明珠不偏不倚正好落入她的腹中,老妇人从迷蒙中醒来才知是一个梦。说来也很奇怪,这位老妇人年轻时不曾生育子女,一大把年纪后却意外有喜且一胎生下三个女儿。老妇人分别给她们取名为麻姑、从姑、毕姑。十几年后,三个女孩个个都水灵灵的,看上去一个比一个活泼可爱。老大麻姑更是生性乖巧,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一天,老妇人对她们说,你们都已成年了,要独立而居。这天晚上,两个妹妹酣然入睡,唯独大姐麻姑半夜三更不得入眠。天刚蒙蒙亮,麻姑起身走出洞外,忽闻一声巨响,半空中跃出一颗明珠。紧接着,天边出现一朵祥云。祥云之上,一只九色麋鹿口衔一块色彩艳丽的锦绢,来至跟前。麻姑举目端详时,麋鹿口衔的那块锦绢正好飘到麻姑跟前。麻姑拾取锦绢细看,上书两行大字:“麻姑恋此山,此乃麻姑山。”第二天,从姑、毕姑辞别大姐而去,一个到了河东的从姑山,一个成了城南的毕姑山,而麻姑和老母所在的丹霞山便成了麻姑山了。
这个神话故事在南城几乎家喻户晓,一天却突然传到了来自临川的汤显祖的耳朵里。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汤显祖才13岁,那一年,王学左派三传弟子罗汝芳,在刑部山东司主事任上,回家乡南城省亲。得知消息后,汤显祖的父亲汤尚贤趁机邀请罗汝芳到其创办的文会书堂讲解理学。13岁的汤显祖参与其中。小小年纪的他认真地听着罗汝芳的讲课,也就从那时起,王学左派思想在汤显祖的心中启蒙,他与先生罗汝芳开始结缘。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罗汝芳的父亲不幸去世,依循惯例,罗汝芳辞去了公职回南城老家为其父守孝三年。期间,他在盱江对岸的从姑山创办了一所书院——前锋书院。之前汤显祖一直在抚州拟岘台附近的一家私塾跟随启蒙老师徐良傅求学。嘉靖四十四年,徐良傅因病不幸去世。汤显祖休学在家时,其父得知罗汝芳在从姑山创办了前峰书院,于是当即决定让汤显祖去南城拜罗如芳为师。那一年,汤显祖17岁。
从姑山海拔并不高,远远看去只见一块巨石高耸云天。前锋书院就设在东边那块陡峭凸出的悬崖之下。从书院往上穿过一线天,跨过一座天桥,登上巨石顶端,不仅可以一览古城建昌镇的全景,还可以看到蜿蜒而来的盱江在眼前静静地流淌。举头远望,逶迤苍茫的麻姑山映入眼帘。
麻姑山,位于县城西部,距县城大约4公里,主峰海拔1176米,因麻姑仙女发祥于此而得名。古籍《云籍七笺》记载:麻姑山为三十六洞天之二十八洞天,七十二福地之第十福地。境内自然景观有一溪、二洞、三瀑、四潭、十二泉、三十六峰。其中丹霞洞、仙都观更是名闻遐迩。相传,麻姑仙女曾三次历经“沧海桑田”成为长寿者的象征。在这座充满仙气的大山中至今还流传着“麻姑献寿”、“掷米成丹”等神话传说。
在听了先生对麻姑山景致的描述,同窗学友讲述了麻姑的故事之后,汤显祖经常站在石崖上远眺麻姑山的美景,几度萌发了登临麻姑山的念头。
第二年春上,汤显祖约了几个同学沿千年古道兴致勃勃地登上了麻姑山。其时,山间明艳,新叶丛生,鲜花竞放。蓝天白云之下,麻姑山越发显得秀丽和葱郁。他们先来到“玉练双飞”瀑布前,只见形似玉练的两股瀑布仿佛从天而降。瀑布落入深池中发出巨大的轰鸣声,碎流跌到巨石上飞溅起无数的浪花和细雨。面对此景,年轻的汤显祖激情澎湃。立志今后要像这股清泉一样百折不挠、勇往直前。
之后,他又去了丹霞洞。在丹霞洞他曾极力探寻那一个个美丽的传说。
也许正是麻姑山中流传千年的神话传说,激发了汤显祖的无限想象力,为日后创作以梦为载体,现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戏剧作品奠定了基础、拓展了思路。离开南城在朝为官的几十载,汤显祖对麻姑山依旧有所依恋,一生中先后以麻姑山为背景创作诗作20多首,字里行间,蕴含其对这座仙山的深情。
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三月,时年49岁的汤显祖在浙江遂昌任上声名鹊起时毅然回到家乡临川潜心戏剧创作。之后的三年,他先后创作了《南柯记》《邯郸记》。这两部戏剧的梦幻色彩更加浓郁。为了写好这两部剧本,年逾五旬的汤显祖还曾几次登上麻姑山。
夏去秋来,瑟瑟秋风中,汤显祖站在麻姑山的古道上鸟瞰盱江东侧的从姑山,仿佛是那么渺小和低垂。其时,他崇敬的先生罗汝芳已经过世,自己也离开了复杂的官场。回忆人生过往,不仅感慨万千,结合、明朝的时局和自身的坎坷经历,加上麻姑山神话风格,汤显祖构思的人物和故事顿时鲜活起来。
在徐良傅和罗汝芳两位先生的引领和教诲之下,汤显祖小小年纪就胸怀大志,初涉官场他也曾意气风发,总想为朝廷、为国家有所作为,可是,严酷的现实却让他屡屡碰壁。无奈之下,他选择了戏剧创作,没料想一不留神便冒出了《临川四梦》。
沧海桑田,世事变幻,有时叫人难以度测,唯有麻姑山依旧耸立在盱江西岸。时隔四百多年,山间依旧可寻汤显祖的足迹,其不朽的剧作依旧在舞台上熠熠生辉……
原载《仙女湖》2018年5期 谢谢总编李海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