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江西汪云飞的博客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

东乡先贤、清代名臣邱鸣泰的故事

$
0
0

东乡先贤

                                                              勤正亲民  清廉淡泊

——东乡清代名臣邱鸣泰的故事

汪云飞

                                     

    邱鸣泰,字让庐。清代江西东乡县人,生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农历十二月廿八。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考中举人后首任山西平陆县知县。因催收钱粮赋税有功,得到上司认可,后补任与鄂尔多斯接壤的偏关县知县。期间,他据实反映当地民众的疾苦,多次要求朝廷减免其税赋,深得民众的拥护;再调阳曲县任县令时,他带领县民疏浚河道、适时清沙,及时修复水毁堤坝,以防汾河洪水泛滥;道光初年,邱鸣泰到广西钦州担任过知州。因业绩突出,升任福建按察使。任期内,他积极审理案件,严惩外国侵略者,下令严禁械斗,清除海疆弊习。改任福建布政使、负责全省的民政和财务时,他向朝廷请求免去老百姓对省府各部门的荔枝进贡,停止享用龙岩花农无偿提供的兰花,突显他的理财能力和清廉作风。之后,他还到湖北、安徽、山西任布政使,所到之处,境内的财务透明,公务开支锐减。因理财有方,政绩卓著,道光十二年(1832年)九月,邱鸣泰再获晋升,被推举为山西省巡抚。后来,因督审山西县属一官员勒捐案迟延牵连,获罪去官,降调回乡。后又因腿疾延误假期,最终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农历十一月初一溘然去世,享年七十三岁。

邱鸣泰在朝廷为官三十载,忠君爱民,严于律己。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踏踏实实地为当地百姓谋利、为朝廷和官府聚财,因而深得朝廷的信任和民众的爱戴。邱鸣泰为官清廉,淡薄名利,做人低调,不贪私利。他一直与金钱、财物打交道,却从不损公肥私,不仅生活简朴,家中的房子也十分简陋,处处表现出一个廉洁奉公、亲民爱民的清官形象。他曾手书一联以明志:十余载食贫怜伊辛苦甘藜藿;三十年随宦佐我恩勤育子孙。邱鸣泰和王安石、吴伯宗、艾南英、涂官军一样都是东乡人民的骄傲。240多年后,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追寻他的足迹,缅怀他的事迹,旨在为东乡丰厚的文化底蕴再添一个亮点,为东乡灿若星河的历史名人方阵又添一抹秀色……

                               

邱氏在东乡,实为一个小姓,却出了邱鸣泰这样一个可敬可亲的人物。

据最新编撰的《中华邱氏大宗谱。江西东乡卷》介绍,东乡境内只有占圩、圩上桥和孝岗镇等地有邱氏居住。圩上桥上黄一带姓邱的有一、两个村落,但是规模都不大,人口也不多。孝岗镇境内的邱氏村落则更加零散,他们大多在城内的东门、北门。解放后,城市扩容和改造,位于城区、特别是主要街道的邱氏大多搬迁到了城郊。

值得庆幸的是位于县城恒安中路北侧、原印刷厂附近、现中国农业银行对面的属于县城内北门邱氏的邱鸣泰的旧居幸运地保存了下来。这里前后个有两栋古建筑,都属于砖柱结构,四面高墙,内设天井,有上、下堂之分。在原本就没有大的村落的东乡县城所在地孝岗来说,邱鸣泰的故居应该是简陋和朴素的,也与他一生大权在握、长期与钱物为伍的身份不相称。历经两百多年,邱鸣泰现存旧居已有所毁损,不过,基本结构、主体建筑依存。其中位于县农业银行正对面、恒安西路北端的邱氏“大夫第”,规模小一些,占地大约120平米。里面很窄,立柱、厅堂、厢房都很小。不过,这一带却住着不少的邱氏人家。他们当中的不少人都建了楼房,这些楼房大多是在他们祖居的宅基地上重建的。这一带,还留有邱氏家族生活过的痕迹。比如,古井。透过一些残存的墙基、院落还能依稀可辨出从前的模样。同属邱鸣泰家族、与邱鸣泰有着很深的渊源、在县教委担任过领导的邱江波就住在“大夫第”的后面,他曾参与东乡邱氏宗谱的续撰工作,因而对邱鸣泰的过往有所了解。他告诉我,他的先宗与邱鸣泰的父亲是亲兄弟,其后人与邱鸣泰是旁系。为此,他特地搬出了由他保管的新近编撰的“东乡邱氏族谱”,并告诉我,邱鸣泰家族至今还保留的房子在“大夫第”的前面,朝东在原印刷厂的前面。那里还有一栋古房子,屋里居住的邱金发系邱鸣泰的直系后裔。

这是一栋三进、两天井的厅堂氏建筑,由于规模不大、造型普通,整体看上去并不是很气派。朝东的大门没有门当户对、也没有精美的砖雕石刻。邱鸣泰五代孙邱金发和他老伴及一个女儿就住在房子的后厅。得知我想了解邱鸣泰的事,金发老人的女儿、年逾50的邱桂娥热情地接待了我,并将他得了老年痴呆症、行动不便但却听力尚可的父亲从房间里搀扶着出来见了我,同时让我为他们拍了一组照片。曾经在县皮革厂工作、与我父亲是同事的邱桂娥说,这栋房子就是邱鸣泰的现存故居,他爸爸是邱鸣泰的直系后人。以前,这一带还有一些建筑,后来陆续拆了。这栋房子由于处在恒安中路临街的一侧多年来都没有拆除。邱桂娥引领我们看了屋里的梁柱、间壁、天井,目之所及,的确有其特点。青石板砌成的天井至今完整无缺,横梁粗壮且雕刻成腰鼓型,间门楣上绘有图案。值得一提的是仍在使用的上堂左、右两个房间铺设的防湿木质地板。据介绍:防湿地板选用的是质地坚硬的老杉木,虽经历几个朝代,至今还发挥着作用。由于要照顾年近80岁的父母,邱桂娥一直住在这里。她说,这些年,也常常有好奇的市民贸然进门,到屋里看稀奇。可是他们大多不了解邱鸣泰,我们也不太主动对他们说起这事。毕竟事情过了几百年,加上对邱鸣泰的宣传不多。这些年,他的两个哥哥都外出打工,她留在家照顾父母。看得出,她是一位勤快能干的人,屋里虽然杂物较多,但整理得蛮有序,地上干干净净。

那天,她还搀扶着老父亲来到大门外,让我看门楣上的石刻题词。由于上面的文字在文革时涂过泥浆,尽管现时部分泥团已掉落,但还是无法完整地辨别出那究竟写的是什么?笔者建议待年轻人有空时将剩余的泥土全部清除,门楣上的四个字方能水落石出。

之前,包括我在内,我一直在想:恒安路几经扩建,城里的大多数民房东都陆续改建,为什么这栋房子唯独存在。想不到,它就是东乡一代名人的旧居。它能完整的保存至今实在是一件幸事。在东乡的历史上,除了宰相王安石之外,担任过省级官职的恐怕就只有他邱鸣泰了。

                              

据东乡邱氏宗谱记载:邱氏祖先世居临川五十六都赛宝墩村,再迁六十三都的让里村,明正德七年史建东乡县时编入东乡。邱鸣泰的太高祖再迁隆仪官路村,曾祖夫名叫唯一。祖父邱鹏万,字天吉;父亲邱峰,号愚谷。邑廪生。从事教学授徒,由州府按时发放银两和生活补助。其子邱鸣泰等均为其弟子。

对于邱鸣泰的祖父、父亲的身份及之后几辈人的衍生情况,东乡邱氏宗谱均有详尽的记录。邱鸣泰的父亲邱峰,字智先,生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娶安仁(今余江)下坂七房赵家、原任南昌府训导赵璜幼子、邑庠生赵槐的幼女为妻。生有四子一女,邱鸣泰为老四。乾隆三十年(1773年),邱峰携四子从隆仪迁居到城内东门永丰社集贤街。

邱鸣泰,字玉皆,讳让庐。生于乾隆三十年(1770年)十二月廿八,娶慈眉曾氏,生一子,取名为邱雪汀。曾氏病故后续娶二妻,为四川合州长讳家湾吴氏。吴氏一直跟随邱鸣泰30多年,对邱鸣泰关怀备至。她和邱鸣泰曾生育一女,不久便夭亡。邱鸣泰去世后,其孙子曙会(名文炯)是其所钟爱的对象。吴氏一直对他偏爱有加。邱曙会后来成为她的继孙,照料吴氏直至其终老,死后按照亲生父母一样行孝。

乾隆四十六年(1786年),十二岁的邱鸣泰就跟随父亲一同读书。其父以品德端庄、学业优良著称,乡里跟随他求学或是从游的不下数十人。邱鸣泰年纪最小,却天资聪颖,听课的神情,提出的疑问常常让人惊奇和羡慕。父亲也非常喜欢他,耐心地教导他,希望他日后能飞黄腾达、对社会有所作为。谁知,好景不长。第二年的十二月初五,父亲突发疾病撒手人寰。初涉人世的邱鸣泰痛心疾首,抱着父亲嚎啕大哭,看上去伤心至极。见此情形,在场的人都跟着流泪。他的母亲赵氏含着眼泪对邱鸣泰说,你父亲英年早逝,可悲可叹,可是人死不能复生。我看你小小年纪就显示出非凡的才气和志向。如今,父亲已故,你应该秉承父亲的志向,好好读书,日后做一个有用之才。而不是一味的哀嚎和哭泣,这样自伤元气,不仅于事无补,甚至贻害终生。这一说,邱鸣泰当即停止流泪,从此立下宏愿要努力读书,日后功成名就。

两年后,十五岁的邱鸣泰师从高廷柱先生苦读三年,学业有所长进。乾隆二十二年,邱鸣泰改由本宗邱氏霁亭公任教。霁亭公对邱鸣泰偏爱有加,因而更加要求严格。他系统地向邱鸣泰传授了八股文的写作技法。邱鸣泰受益匪浅,从那时起,他就能提笔作文,且经常能写出上千子的好文章。邱霁亭先生告诫邱鸣泰写文章时要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具有个性,而非人云亦云。邱鸣泰牢记先生的教诲,刻苦攻读,知识面渐广,文才得以迅速提高。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23岁的邱鸣泰受业于吴木虚先生。吴木虚先生是地方名士,不仅为人清廉、心存孝心,而且知识渊博。天文地理、四书五经,样样精通,因而深受文人学士崇拜和景仰。这位先生曾对邱鸣泰及其他门生说,你们都非等闲之辈,日后将有所作为,甚至飞黄腾达。不过,光有文才还不行,做人、为官还得要有气魄和风骨。正是这些先生的教诲,使日渐长大的邱鸣泰心中有了前行的目标和人生的信念。

第二年,邱鸣泰平生第一次参加了在馆东村艾润玉先生家进行一年一度的岁贡考试。学宪平湖沈云椒先生将邱鸣泰初取入县学第10名。邱鸣泰的几个哥哥邱鸣南当即请客设宴以示庆贺,同时,竭尽全力资助邱鸣泰。后来,哥哥邱鸣南的家庭也变得困难,对邱鸣泰的资助实在无能为力。于是他决定丢下面子向教过邱鸣泰的润玉先生求助。他对润玉先生说,眼下弟弟鸣泰的考期就要临近了,可是因为家里穷,筹备不了赴考的盘缠,故而特来向您和诸位先生求助。那时候,曾经教过邱鸣泰的木虚先生,仍在东村授徒,为了节省开支,邱鸣泰决定回到他开设的学馆借读,同时,向木虚先生求教。

当年二月,参加县试,邱鸣泰为第二名;五月邱鸣泰参加府试时,负责督考的是抚州郡守(知府)、祖籍浙江鄞县(今宁波)的邵双桥先生。他曾督学粤西,以对考生的考纪及文字的要求甚严著称。见邱鸣泰先后共经过府试七场,每场皆为首位晋级之人。于是对众人说,这个邱鸣泰在此届府试中应该排名第一。

乾隆五十九(1794)年,25岁的邱鸣泰参加省里组织的乡试,得中举人,排名第67位。之后,也曾进京参加殿试欲考进士,可惜未能如愿。清乾隆年间制定的科考制度中,有一种做法叫“大挑”,也就是让那些考起举人、具备举人身份却没有官职的人通过择优挑选使之得以晋身的机会。嘉庆六年,邱鸣泰32岁时以“大挑”一等的成绩取得知县的身份,并以这一身份派往山西。这年五月,邱鸣泰到达太原,八月担任乡试的受卷官。嘉庆七年,33岁的邱鸣泰才算真正踏入仕途,开始了他近30年的为官之路……

                                 

嘉庆七年(1802年)五月,邱鸣泰走马上任担任山西蒲州府荣河县县令。这里交通不便,地处偏僻,而且有一个不好的习俗。那就是每次出了事,或是违法犯罪应追究责任时,家中的男人便私自躲藏,纵容自家的女人到公堂应诉。娘们到了公堂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哭二闹,甚至一口咬定对方或是官府是栽赃陷害。即使人证物证俱在,她也要胡搅蛮缠,不择手段地让审判官违规地减免刑责。此事让前几任县令伤透了脑筋。也因为如此,积案堆积如山,老百姓怨声载道。

邱鸣泰得知这一情况后,首先从做人的道德规范和维护法律的尊严着手,在辖区广贴告示,说明本任拟加强治安、严格执法,并将触犯律条的若干行为应受到的惩罚以及让女人代为应诉将作出处罚的相关情况广而告之;其次是加大对案件、包括遗留案件的查办力度。那些日子,他白天坐堂审案,晚上通宵达旦地翻阅案卷。新发案件、遗留案件在三个月内基本查办完毕。县民无不感激,都为来了这样一位年轻有为、敢作敢当的县太爷感到欣慰。

这年七月,邱鸣泰另有任用,离开荣河县时,县民自制锦旗送到邱鸣泰的手中,以表达百姓对他的崇敬和思念。

嘉庆九年(1804年)九月,邱鸣泰受朝廷委派,到山西忻州下属的定襄县当县令。这里的老百姓特别喜欢打官司,其中有一位名叫荣海的“诉棍”特别有名,也尤其狡猾。他自认为熟悉律条,就肆意妄为。有一天,官府抓来一名犯人。这名犯人在事实面前拒不交代犯罪经过,甚至咆哮公堂。邱鸣泰手持惊堂木,依法审理该案时,代为诉讼的龙海突然态度傲慢地向邱县令发问:“朝廷有五刑,不知我的当事人犯的是何刑?请明白地告诉我,我才甘愿受罚!”邱鸣泰听了之后反驳说:“朝廷有四民,可你们都不在四民之列。你们既然是法外之人,我只有用法外之行加以惩治。”“诉棍”荣海一听顿时哑口无声,并承认自己是刁钻耍赖之人,表示接受惩罚。邱鸣泰言辞犀利地教训“诉棍”的消息传开后,境内那些作奸犯科的人都有所收敛,犯案后再也不敢在公堂上故意抗拒。一批犯人人收监后,定襄境内的社会治安良好。

第二年八月,邱鸣泰卸任定襄县令后,上司安排他到汾河的东部一带了解受灾的情况。前几年,山西境内不少地方遭受旱灾,当年更加严重。河东蒲、解、绛等地原本就不富裕,遇到旱灾时这里数万亩田地荒芜,老百姓缺吃少穿走投无路,只能卖儿卖女维持生活。邱鸣泰奉旨向大宪、虑州等县发放赈灾的钱粮,以抚恤灾民。同时对利用旱灾发国难财的官员严加查办,及时处置。为了掌握具体情况,邱鸣泰亲自到各地实地勘察,一来了解灾情,二来监督赈灾钱物的发放。期间,邱鸣泰发现平陆县的某些官员在非常时期竟然擅离职守。经了解平陆县的旱情特别严重,而这里的父母官却不作为,以至于百姓忍饥挨饿,乡间四野到处是饿死的民众。如不及时采取措施施救,大有惨绝人寰之势。于是,邱鸣泰在平陆县境内选择了四个地方,各设一个救济点,安排专人熬制稀粥免费供应给附近的灾民和过往的群众。由于有专人在施粥现场维持秩序,尽管人很多,秩序井然有序。急需救助的人都得到救助,邻县饥民得知消息也纷纷前来求助。

谁都知道,人在绝望和饥饿难忍时都会想方设法找寻食物充饥。平陆有种植苜蓿的习惯,由于饥荒,不少人便半夜行窃,将他人的苜蓿偷走或自食、或变卖。邱鸣泰贴出告示,对此类犯罪将严加惩处。当时,他的一位朋友觉得这个做法有些过头,邱鸣泰解释说,年景不好、庄稼歉收,老百姓没有吃的,本来可以原谅。但是,众人都效仿这种做法,不去干活而是司机行窃,则容易让人产生懒惰的品行和枉法的念头。行窃成风,老百姓家一日也不得安宁,因而需要对此行为加以惩处。没想到,这一措施还取到了蛮好的效果,之后数月境内没有失窃报案的人了。

邱鸣泰似乎天生就是一个善于执法和亲民爱民的官员,这为他日后高升官职埋下了伏笔。

邱鸣泰13岁时父亲便去世了,由其母赵氏抚养成人。在求学的过程中得到兄长和恩师的帮助,因而深知贫民的疾苦。邱鸣泰在平陆县赈灾尚未结束,嘉庆十一年(1806年)的三月,平陆县境内又突发瘟疫,却很快蔓延开来,一时间死伤者不计其数。邱鸣泰每天的都要到灾情特别严重的地方查察疫情。期间,他常常与病人聊天,一方面安慰病患,一方面积极寻找治疗的方法。见“父母官”与病人近距离接触,很少回避或是忌讳,平陆的百姓都为之惊叹。

这年十月,他在平陆任职届满准备回到省城时,忽闻县城药王庙一带聚集了数千人。起初邱鸣泰觉得非常惊奇,因而从中叫了几个人到官府了解情况。叫来人的人说,自从邱县令来平陆任职以后,由于赈灾和安抚工作做得周细,即使遇到旱灾之年,我们也不饥寒。加上治理有方,盗贼也不敢肆意骚扰。虽然我们都在穷困中过日子,倒也平平安安,自得其乐。这一切都是邱县令的功劳啊!现在,大家到药王庙求菩萨让邱县令继续在平陆多呆些日子,将来一定能把贫穷的平陆治理得更好。因而众人今天聚集在这里向朝廷发出呼吁,希望将邱县令留下来,不要将他调离。邱鸣泰听了非常感动。他真诚的对乡亲们说,我知道你们是真心留我,可是我们是朝廷命官,去留应该听从朝廷的安排。岂能任由我们自己决定。大家还是回去吧,别再在这里云集。否则,将以影响公共秩序的罪名将你之罪。经再三开导,那些拥戴邱鸣泰的民众才陆续散去。

邱鸣泰亲民爱民,自然受到民众的喜爱。

嘉庆十二年(1807年),38岁的邱鸣泰转任芮城县县令。行至运城时,突然接到通知,朝廷让他去洪洞了解和查勘汾河以东各州县的灾情。当得知洪洞县连续几年应征缴的钱粮都未按时缴交。到嘉庆十二年,境内的经济状况有所改变,于是,他率领官员奉旨下乡收粮。当时有一位土豪出身、名叫郝天寿的人常常带头纠集上千人抗拒缴交。时任县令的瞿某因无对策被撤去职务。邱鸣泰履职后,贴出征收告示,仍遭郝天寿等人的抗拒。邱鸣泰命人将郝天寿缉拿归案。大堂之上,邱鸣泰厉声问道:“你是郝天寿吗?你曾经犯下多宗罪案,至今不知悔改。今日到堂受审,仍若无其事。不知你为何要聚众抗粮?难道你不知道这是触犯朝廷法条应受到处置的行为吗?今天,本官仅凭着其中的一条就可以将你打入监牢。”郝天寿一听,这才磕头求饶。于是,邱鸣泰进一步引导他和现场的民众说:“这些年,国家待百姓甚厚。所设立的机构和官员都是服务民众所需要的;除此之外,还要养兵以巩固国防。若是发生水灾、旱灾,百姓收成不好,还对百姓实行救济,向灾民及时发放赈灾钱粮。境内有贼寇、强盗发生,县衙还要派出兵勇擒拿制止。因为有了他们,我们百姓才能共享太平之福。因此,我们都要按照县府的规定及时缴纳钱粮。如果不是遇到天灾而故意抗拒,那还有一点道德和良心吗?”

他的话让郝天寿和在场的民众心悦诚服。邱鸣泰借案说事,再次广贴征粮告示。结果没到一个月,本年度所欠的钱粮都收缴上来了。

嘉庆十八年(1813年),44岁的邱鸣泰补任山西偏关县县令。该县地处山西的最北端,隔着长城的界线与内蒙古鄂尔多斯接壤。这里土地贫瘠、人口稀少,加之连年收成不好,民众十分穷困。邱鸣泰到任后,深入民间访贫问苦,方得知朝廷到县境采购军用大米使县署背负沉重负担一事。原来,官府每在这里购买一石稻米,县衙必须陪付购米款数千文。偏关县的草垛、滑石两村全是沙滩地,种不了庄稼,村民实在交不起粮便纷纷逃离家乡。邱鸣泰据实将此事向知府禀报,要求知府减免这一地区的粮食征收,或是以屯豆代替大米用于兵粮缴交。知府担心他人效仿和朝廷追责没有准许。邱鸣泰依旧一次次据理力争。该县父老有知情的说对他说:“邱老爷你为民请命未准,却不甘罢休。如果一再顶撞,恐怕因此而连累邱县令自己。如果邱县令因此丢官,县民将无所依靠啊。”邱鸣泰回答:“我作为你们的父母官,不能为你们免除疾苦,心感愧疚。”那人又说,你请求的事虽然没有实现,但是你为我们的一颗父母心已经尽到了,作为县民,有你这样的父母官,就是苦也觉得甜哦!

邱鸣泰就是这样,时刻把偏关百姓的疾苦挂在心头。邱鸣泰在山西偏关县当了三年的县令,当时许多偏关的百姓都记着他,感激他。

                                  

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正月,47岁的邱鸣泰奉命调回省城,受命在太原审理一起案件。案件审理完毕准备辞归时,见刚刚接任山西布政使的姚亮府先生。邱鸣泰对他说,偏关军粮减免一事尚未得出好的结果。现在你将担任布政使这一职务,这事还需借助您一臂之力。都说您是山西第一好官,希望您能能就此事再做商议,委派下属实地查勘,让相关部门据实反映,以减轻偏关县民的苦楚。经再次请求,这件事最终得到解决。对此,邱鸣泰和偏关的百姓都非常感激。

这年五月,邱鸣泰调任阳曲县当县令。六月,汾河涨水,冲破堤堰数百丈。关外居民见洪水来势汹汹,顿时惊慌失措。邱鸣泰一边安抚,一边率官员到河神庙焚香祈祷。第二天,河水竟然折向西边而去,离危堤数里。事后,他发动民众捐款加固堤堰。其中他个人捐款一千五百余金。他用这些捐款将大堤修筑如故。汾河两岸的百姓从此得以安宁。

阳曲县北门外,原本有条沙河,每年必须清理一次,将河堤淤积的沙子掘取,以扩充流量,防止洪水漫进城区。为此,住在河两岸的人必须出力或是以钱粮雇请他人代劳。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员便以此为借口从中盘剥。邱鸣泰得知这一情况后对他们说,清理河道为的居民,怎么能打着为民的旗号坑害人呢?于是,他自掏腰包,捐钱八百余缗(折合银子800两),雇请民工清挖。这一来,河道疏浚,民不受累。

道光三年(1823年)二月,邱鸣泰开始到福建臬司任职。臬司即提刑按察使司,设按察使,属正三品,掌管一省的刑名按劾之事,主要负责一省的刑狱诉讼事务,同时对地方官员负有监察之责。福建与江西比邻,东南面对大海,西北多山岭。当时的福建由于位居沿海、交通不畅,资源匮乏,发展较慢,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延(平)、建(阳)(今属闽北)等府更是福建出了名的难以治理的地方,这里劫匪猖獗,世风甚差。闽南的漳(州)、(泉(州)等府洋盗尤其多,他们肆意作案,骚扰海上作业的渔民。且村与村、乡与乡之间经常发生械斗。数十年来,这种状况一直没有得到改变。邱鸣泰到任后,当即向福建全境下发檄文,对以上行为拟将彻底整治,这份以省府名誉发出或声讨、揭发作奸犯科罪行的晓谕公告措辞犀利,具有极强的威慑力。与此同时,邱鸣泰根据已掌握的犯罪事实及时缉拿一批犯罪犯罪归案,巨匪阙春桥、老张仔等200多名罪犯落网。邱鸣泰对这些人一律按清朝相关法律治罪。为了改善治安环境,邱鸣泰倡议,州、县、保、甲相互协同,一户有惊十户相助;一村有惊十村相助。不到一年,盗匪敛迹,械斗减少,因械斗引发的杀人案件锐减。

这年十月,邱鸣泰改任福建的布政使。清代一省行政长官为巡抚,布政使为巡抚的僚属,掌管民政和财务,相当于现代的副省长和民政厅长。上任伊始,他就向省府提议免去新鲜荔枝的供奉,同时停止各衙门接受龙岩等地免费送来的鲜花,以减轻果农、花农的负担。奏请批准后,深得当地百姓的赞赏。

邱鸣泰天资聪明,他思维敏捷,处事果断。任职布政使之前,在多个省份担任过州、县的政务官,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特别是查办案件时细心谨慎。为了精准判案,他常常夜半三更还在案头查阅案卷,理出头绪,找准法条。看到他废寝忘食,身边的随从都于心不忍,都劝他注意休息。这时,邱鸣泰说,我的祖父、父亲都是“教书匠”,从事的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职业,他们凭口才和指指画画过着穷困的生活。到了我辈,承蒙圣主知遇,让我在布政使这样重要的岗位上某事。你说我能辜负朝廷的期望,又怎能自满和懈怠呢?我想:只有忠诚敬业、竭尽全力,才能报答朝廷对我的恩情。这些年来,我一直担心的是不能很好的回报朝廷的恩情。再说,我的所作所为,也是性情使然,包括清廉与节俭。如果不对不合时宜的陋习加以更正,不对公共经费严加管理、不对费用支出加以约束和节省,那省府的费用肯定要空缺,甚至借贷百万。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担任福建布政使期间,福建的民政、财务得以改善。对此,一位名叫成果亭的先生曾拟联赠邱鸣泰:特达殊荣千载遇,清勤矢报一生心。这的确是真实的写照。

邱鸣泰没任官职之前,因生活贫困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对此他十分感恩。有了一官半职后,他每逢年节都要登门对资助过自己的人给予言谢。他常说,哪怕吃了人家一餐饭,也要回报人家的恩情。可是我的俸禄就只有这么多,如果平时不奉行节约怎么行呢?

就这样,他即使担任了福建的布政使,手里掌管着大量的钱粮却从不从中渔利。穿衣简单、生活简朴。他曾经对他的随从说,我少年时期,曾经受恩师邵双桥的教诲。邵先生考取进士后,仍旧穿着普通、甚至破旧的衣服,有时还与常人换着衣服穿。更不敢大吃大喝,以免养成奢靡铺张的恶习,最终导致堕落。恩师的教诲成为邱鸣泰防微杜渐、严于律己的警钟。

                                 

道光四年(1824年)六月,55岁的邱鸣泰调任山西按察使。当时,山西出了一个“闫嗣虎入狱事件”,该事件发生后,辖区的民众越发变得刁蛮和彪悍,官府为此花费了不少精力,但收效甚微。邱鸣泰主政臬司(按察使)后,亲自部署治安工作,发布告示,要求辖区民众遵守法纪,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检举,对事件多发地区严加整顿。使那些为非作歹的刁民和靠替人诉讼敛财的“讼棍”不复存在。这之后,县衙几乎没有前来有告状的人了。

过了些日子,山西各地又相继出现了失窃案。邱鸣泰督促辖区各州县密切配合,共同采取对策。在集中整治过程中,严缉了吉州知州马振玉、洪洞知县萧培厚等多名贪赃枉法的官员,并对他们进行了惩处。邱鸣泰作为山西的执法官员,任期内即治盗贼,又治贪官,双管齐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特别是清除了一批贪官之后,山西的政风大为改进。

道光六年正月,57岁的邱鸣泰拟改任湖北的布政使。当时,两湖制府李麓平在京殿向皇上禀奏,湖北省督抚藩司学政均为江西人氏。鉴于此,朝廷特旨将邱鸣泰调任安徽布政使。当年四月,邱鸣泰到安徽合肥。上任之后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编修《安徽省志》。安徽省自乾隆十七年分建以来,一直未专修省志。前升司陶祥曾经提议设立专门机构,专修省志,后由于调到江苏任职,此事只好作罢。邱鸣泰到任后,重新设立编制机构,安排专人启动这一工作。闲暇时,他常常亲临编撰现场,指导省志的编修。编修人员提出疑难时,邱鸣泰耐心地与编修人员一同琢磨和探讨。在修志这件事上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事无巨细不厌其烦。

第二件事就是紧缩银根,加强监督。邱鸣泰刚任安徽布政使时,省内各州、县的财政大多出现亏空,有的甚至十分严重。这些亏空有的是经年累积起来的,总数达十万两。以前,布政使司也曾派员对亏空的情况进行过清查,有的地方甚至年年都查过,可是却多年查不出名堂。前任甚至设立了专门机构,组织庞大的队伍,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历年来的账目进行了核查,还是没有结果。邱鸣泰到任后,设立稽查局,委派精干、专业的人员专门从事这项工作。他本人则常常参与其中。有时甚至拿起算盘对一笔笔账目进行核对。同时督促相关人员分门别类、逐项理清。力求各州、县的账目清楚明白。有的账目往来往往牵涉到兄弟省份,他想方设法追本溯源,直到问题解决为止。对查出的贪污等违法问题及时进行了处理。有的勒令其限期退赃,有的要求作出还款计划。这一来,多年亏空的问题得以解决,凌乱的账目为之一清。

第三件事是深挖“蛀虫”,使官府的公共费用透明。清朝政府的官署吏员统称为书吏,他们大多属于雇员性质,平时负责文书处理和档案管理,薪水不高。于是,他们利用手中的职权和与官员亲近的特殊关系大肆营私舞弊、巧夺钱财。此举为清政府的一大隐患。邱鸣泰到任安徽布政使后,发现这里的书吏的贪婪和奸诈似乎比其他省份更为严重。仅省院司道署每年饭食规费就有八、九万两银子,这些费用均为本司道工作人员巧立名目行文窃取。邱鸣泰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得知此事后,深感震惊。他说,州、县什么时候有过这笔开支?正常的开支尚且不足,哪能让书吏私吞国家的钱粮?如果都照此行事,国家的财政银库还能不出现紧张?于是,他决定对各部门的费用支付进行裁减,并严令各州、县不得将省府下划的款项与书吏交接,以免书吏从中克扣。这样经过两年的严格管理,安徽省府政事理清,境内积弊渐除。那些以父子、师徒相传专靠关系和工程敛财的书吏深怕受到惩罚,不敢轻易作案。

安徽凤阳、泗县一带地势低洼,每次洪泽湖涨水,下游州、县都成为一片泽国。省府每年都要划拨纹银三、四十万两对此进行赈灾。这一来,一些地方官吏则从中渔利。每次赈灾时,官吏都要从中截留或私吞,真正到灾民手中的不到十分之二、三。邱鸣泰得知这一情况后,一概不准州、县的官员直接领取赈灾款,而是由省府安排那些为官清廉、忠诚老实、口碑较好的官员亲自押解银两直接送到救灾一线,亲手发放到灾民的手中。因为救灾银两没有经过官员和书吏之手,发放时公开透明,灾民自然得到实惠。这一来,省府每年用于赈灾的银两大为减少,由原来的三、四万两减至十四、五万两。邱鸣泰在安徽任职五年,仅此一项,便累积节省纹银两百万两以上。由此,朝廷官员和辖区民众都夸赞邱鸣泰,说他忠诚敬业,善于理财。

                                

道光十一年(1831年)二月,62岁的邱鸣泰在安徽任期届满,遂调山西继续担任布政使。由于上任之前,邱鸣泰在清查局工作了一年多,又曾两次任省布政使,因而对政务相当熟悉,加上在严防书吏盘剥、诈领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任职山西时,山西的民政、救灾工作有条不紊,蛀虫鼠辈都知道邱鸣泰的厉害,无人敢作奸犯科。

道光十二年(1832年),邱鸣泰63岁。这年九月,山西巡抚临时调离,朝廷下旨,让身为布政使的邱鸣泰代理(护理)山西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委书记),同时兼任提督监政印务。期间,辖区阳曲县发生一起风动一时的案件,时任阳曲县的知县利用职务之便,以募捐的形式敲诈勒索。该案由阳曲县地方负责审理。由于案情复杂,同时有官员从中包庇加上调查取证不便,该案没有按照刑部预定的时间审结,朝廷对此有所不满。遂追查下属各办案人及监管人员的责任。具体承办该案的人员均被撤职查办,邱鸣泰作为事发地的省属巡抚因此受到牵连。刑部以监督不力之名建议朝廷将邱鸣泰降职调离。邱鸣泰卸任山西巡抚一职后,以祭扫祖坟之名告假回乡。

这年的润九月二十五日,邱鸣泰从太原启程,途径洪洞、平陆等县境时,当地的官员和百姓有认识邱鸣泰的都说,您曾经是我们的父母官啊!过去在我们这里为官时英姿勃发、敢作作为,为我们办了不少好事实事。如今,人也苍老了,两鬓白发。彼此之间,谈起往事都相互感叹。

次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邱鸣泰才辗转回到家乡江西东乡县城。这时的邱鸣泰无官一身轻。呆在家中的他毫无杂念,专心在家休息。闲暇之时,时常想起往事。

两年后,邱鸣泰因眼疾视力下降,看东西模糊,未能销假或请求假期延长。

萧何,生于公元前257年,卒于公元前193年,是汉朝初年的丞相丞、西汉初年政治家。他平时勤奋好学,思维敏捷,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除此之外萧何生性勤俭节约,从不奢侈浪费。邱鸣泰一向仰慕萧(何)相国,希望像他一样生活从简,因而他的居所十分简陋。辞官在家时,他常常告诫子孙要像萧相国一样节俭从事。这一年,他建了一栋小巧简易的房子。这栋房子看上去就像普通的民房一样朴素实用。邱鸣泰还为自己的居所取名为“师俭”。

道光十七年(1837年)十月的一天,邱鸣泰在客厅小坐。起立时不幸摔倒,导致左腿骨折。虽经多方治疗,始终未能痊愈。平时若遇风寒疼痛不止,春上、深秋尤其严重。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的农历十月二十五日,邱鸣泰突然出现不适,一股浓痰淤积在喉,堵塞了呼吸。当时,想了许多办法、用了不少药物都未能凑效。不过即使这样他的神志还非常清醒,说话口齿清晰,辨认好不错乱。从这一刻起,家人轮流看守,至十一月初一巳时,这位官至巡抚、勤正亲民的东乡名臣邱鸣泰最终离开人世。享年73岁。

邱鸣泰临终的时候,还不忘叮嘱子孙,一定要崇尚节俭、提倡简朴、刻苦读书,将来无论为官还是执业都要勤勉上进,做到无愧于祖先,无愧于良心。并告诫家人,在他死后,不要厚葬,更不要擅自花钱请和尚做佛事,以求超生。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务实清廉。

这一生,他的足迹虽然遍及山西、湖北、安徽、福建……,最终他的根还深深地扎在东乡这块他充满深情的土地上。

                                 

邱鸣泰在朝为官近30年,长期与金钱打交道,与作奸犯科、贪官污吏斗法,充分表现了他的突出才能和忠于朝廷、爱民亲民、恪尽职守、勤正廉洁的品格。邱鸣泰为人谦逊质朴,淡定低调,对恩师和故里却满含深情。

道光十九年(1839年),邱鸣泰70岁生日那天,有人准备制作牌匾,以颂扬他从政以来的功绩。邱鸣泰得知消息后,将他们批评了一阵。他说,人生在世,不过俸禄、官位、名誉和寿命等,然而,对于我来说并不重要。我认为唯有立德、立志、立业才可以使你的英明长存,才能使自己活得有价值。如今,我退出官场,且年迈体衰,再不能为朝廷效力,我为此感到负疚。我想,我有什么资格值得颂扬,难道还能以过去的一些政绩为荣?于是,这天,就再也没有人敢为他大操大办,更没有人敢对它恭维。就这样,在东乡老家,虽然有病在身,邱鸣泰还时常牵挂任上之事,惦念朝廷的安危。

他曾经在自己的客厅提有一联:皇路弛驱存伏枥,圣恩篆养鸡到归。

这一年,他的老师吴木虚先生的诗文在邱鸣泰的支持下得以付梓。吴木虚先前曾写过不少诗文,邱鸣泰在安徽任职时曾收集先生的文稿并筹备资金准备印书。后因调任山西后又请假回归乡里。南北往来,诸事繁杂,文稿没有印出。在家乡欢度余年期间,他还不忘广泛联系以前的同学,接着搜集老师的文稿。这样,稿子更加齐全。最后将此书印制并作为先生寿庆的礼物。敦厚朴实的邱鸣泰尊敬师长,他与恩师的师生情谊由此可见一斑。

邱鸣泰自己也曾写有不少诗文,其中包括怀念和感恩恩师吴木虚的诗作。过去一直藏在一个铁制小匣子里,计划等空余时加以整理,以备出书。没想到,那年他自福建臬量移山右行到浦城的大将军滩乘舟过河时,小舟被河滩上的巨石装破。行李和那些诗稿一并被河水冲没。为此,他的随从非常愧疚。                                                                                                                                                                                                                                                                                                                                                                                                                                                                                                                                                                                                                                                                                                                                                                                                                                                    

邱鸣泰受朝廷器重,由州县开始一直做到省府,为官四方,处处为民办事,深得百姓的拥戴。同样,他对自己的故乡也饱含深情。

道光十一年(1831年)正月初六,邱鸣泰的弟弟来安徽看望哥哥邱鸣泰,期间提及东乡文庙部分受损倾塌,邱鸣泰毅然捐资奉银八百余两,命弟弟恭期带回东乡,叮嘱按原状恢复。同年五月,邱鸣泰还曾为抚州的曾馆捐款。说起这事还有一段故事:邱鸣泰到京城领旨时,与同乡丁兴斋、黄树斋两先生共同商议将曾馆修葺之事。邱鸣泰说,在原基础上翻修恐怕也维持不了多久,推倒重建又缺乏资金。因此他带头捐赠俸禄1100两作为倡议。在他的影响下,在京的东乡、抚州乃至江西籍官员,特别是提拔了官职的都踊跃捐款,后共捐得三千金,抚州知府用这笔捐款购置了一座新馆,包括三十余间房子中的座椅用具。邱鸣泰爱乡恋乡之情渗透其中。

                                     

史料记载,邱鸣泰是东乡的一个大孝子。邱鸣泰的母亲赵氏生于雍正七年(1729年)。先后生四男一女。邱鸣泰属老四。嘉庆十三年(1808年)五月,也就是父亲去世16年后,时年80岁的母亲赵氏远道来到山西平陆县,随在平陆县当知县的邱鸣泰生活。一年后(嘉庆十四年(1809年)三月三月廿九溘然长逝。享年81岁。

嘉庆十八年(1813年)春,邱鸣泰的母亲在三哥邱鸣和(号霁亭)的陪同下,从东乡启程前往山西平陆,五月才到达。抵达之前,邱鸣泰前往数百里外、属于陕州的夹石驿站迎接。当他第一眼看到母亲满头白发时,他一脸的惊诧,随即俯身抱着母亲趴在地上嚎啕大哭。他的母亲也跟着潸然泪下。哭过之后,母亲对他说,我年逾八十,不远千里,来到山西,今天终于能够亲自享用你的俸禄,这辈子也就十分满足,死而无憾了。这之后,与母亲同时从南方来的三哥邱鸣和从四川赶来的大哥邱鸣南、二哥邱鸣刚同在平陆,一家人好容易聚首都非常高兴。母亲赵氏更是开心至极。期间,邱鸣泰同母亲和兄长一同同享天伦之乐。

这年十月,正是赵氏80寿诞,平陆县有知情和感恩的百姓有的特质牌匾登门祝贺。邱鸣泰和三个兄长一同为母亲祝寿。母亲赵氏高兴地说,你的爸爸曾经说过,他一生从事教学数十年,弟子有出息的不下百人,他所担心的是他的四个儿子因为家中贫困,没能读多少书,如果真的有一天沦为帮人挑担推车的佣役而被我那些做了官、发了财的先生碰见,那我的脸面不知往哪儿搁。现在,你们兄弟都事业有成、都能自立,我九泉之下就可以对你们的父亲有交代了。邱鸣泰听了母亲的话,激动地流下了眼泪。从此,他更加坚定了要为朝廷尽职尽责的决心和毅力,并把这种想法付诸于行动。否则,将给父母蒙羞。

第二年的三月二十九日,赵氏去世。邱鸣泰官署丁忧毅然辞去平陆县令。他的母亲患的是痰疾。期间,邱鸣泰亲自为其喂药。北方三月,天寒地冻。邱鸣泰穿着单薄的衣服整夜站在母亲的床前,直到七天后老人家闭上眼睛。

邱鸣泰生于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的农历十二月廿八,当时父亲邱峰(号愚谷)已经50岁了,母亲赵氏42岁。对邱家来说,的确是老来得子,勤劳而贤惠的赵氏对邱鸣泰呵护有加。兄弟四人当中邱鸣泰最小,13岁时父亲就去世了,由母亲赵氏和三个兄弟一同扶持才得以成年。出身贫寒、33岁就独自一人来到山西蒲州荣河县当县令的邱鸣泰因而对母亲十分感恩。远在他乡,每当公务忙完,特别是月圆之时、佳节之日,他便不由自主地想念家中的老母。

忻州隶属山西省,地处山西的北部。道光元年(1824年)四月,52岁的邱鸣泰特旨升授忻州直隶知州。六月到任后,又以知州的身份担任下属阳曲县的县令。因失察致使一名罪犯在押解途中脱逃,经吏部商议,邱鸣泰被降职调离。此时多亏成果亭先生向上司引荐,邱鸣泰才转任宁武府知府。期间,因仕途受挫加之母亲近故,邱鸣泰心情不畅。母亲回乡安葬后,邱鸣泰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越发加深。于是,闲暇之余,他常常独自一人跑到城西九龙岗一突起的山坡上向南翘首远眺,希望用他的双眼透过千层云雾、穿过万水千山能见到母亲的笑容……

邱鸣泰在忻州当知州,特别是在下辖的阳曲县、偏关县人县令时踏踏实实地为民谋利,深得忻州百姓的喜爱。邱鸣泰离职后,忻州的百姓在类似卧牛之首的九龙岗一带建了一个八角亭,并取名为“望萱阁”。旧时以“萱堂”代指母亲的居室,亦泛指母亲。所以“望萱阁”即“望母阁”,因为母字没有萱字文雅。这座亭子就是为了纪念忻州的知州、孝子邱鸣泰的。这里正是他公务之余思念故乡、思念已故老母的地方……

作为古忻州秀容书院的一部分,至今这里留有“望萱阁”的遗迹。

相信邱氏后裔有一天能到这里找寻先贤的踪迹。

 

2013522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627

Trending Articl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