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雨携手重把酒
——王安石夫人吴琼的故事
一
(一)
柘冈西路白云深,
想子重归得重寻;
亦见旧时红踯躅,
为言春至每伤心。
(二)
万事纷纷只偶然,
老来容易得新年;
柘冈西路花如雪,
回首春风最可怜。
这是一代名相王安石在中年、晚年分别所作的两首绝句,诗中描绘了拓冈村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亲人、亲情的眷恋和思念。南宋时期的拓岗村山清水秀、风光旖旎。夏天,明媚的阳光下,洁白的栀子花一簇簇的开放,宛如蓝天上的一朵朵白云。在这条充满似锦繁花的乡间小道上行走,不免让人想起从前像春天一样更加美好的时刻。
诗中的柘冈就是今天金溪陈坊镇的城湖村。据专家考证:王安石当年笔下的拓冈历经千年的变迁已再无村落,其原址淹没在一座水库之中。然而,在拓岗以西约三里的地方有一村庄名城湖。该村大多姓吴,现有一百五十多户。城湖吴家当年就是从柘冈迁出来的。城湖村附近现仍有乌塘、乌冈岭等与拓冈有关联的地名。离城湖村四、五里路有个柘下村,即是陈坊乡政府所在地。其东边有一条河,叫大港。(当地人习惯把小河叫做港),大港发源于金溪的合市,经东乡黎圩流经陈坊积,最终流入抚河。王安石在《杂泳》一诗中有“乌石冈头踯躅红,东江柳色涨春风。”之句。诗句中的“东江”,指的应该就是现在的大港。
位于黎圩镇东南大约10里的拓岗,为什么反复走进大文学家王安石的诗行?原来,这里正是王安石外婆和舅舅的家乡。陈坊积与东乡黎圩、岗上积镇接壤。昔日的拓冈村几乎与上池、黎阳比邻。王安石的故里上池村,古时候有一条大道直接通往陈坊积的拓冈村。由于地缘相近,渊源深厚。早在王安石的父辈就与拓冈村吴氏家族结缘攀亲。王安石的父亲王益娶的是拓冈村吴畋之女,王吴氏虽为王益之续妻,却是宰相王安石的生母。王吴氏出身于书香之家,不仅为人贤惠厚道,而且治家有方。是一位不羡富贵,淡薄名利的人。她从小督导王安石努力学习,一心期盼他能科举入仕,功名成就。王安石得中进士后,官职越做越大,最后登上宰相高位。任职期间,王安石心系国家、民族的安危,关心黎民百姓的疾苦,希望通过社会变革富国强兵,使国家安定,人民幸福。在为人为官时都深受其母影响,灵魂深处留有母亲的烙印。王安石与母亲感情深厚,他的母亲68岁时病逝于京师。就是这位出自拓冈的伟大女性孕育出王安石这位杰出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卓越的文学家。
二
谁也没有想到,几十年后,这位北宋杰出的改革家却同样娶了金溪拓冈村的一位才女为妻,她就是吴芮的女儿吴琼。吴琼生于公元1024岁。出身仕宦之家,其祖父吴敏、父吴芮、叔父吴蒙皆为进士。祖父吴敏与王安石的外公吴畋为亲兄弟,因而吴琼与王安石也是表兄妹。古代,表兄妹之间联姻“亲上加亲”的比比皆是。其例子不胜枚举,如宋代的陆游和唐婉,苏东坡的姐姐八娘嫁给表兄程正崐辅等等。
吴琼自幼聪明伶俐,活泼机敏。她从小跟哥哥吴伟,堂兄吴豪、吴赜、吴颐等读书识字,吟诗习文。13岁时祖父不幸病故,王安石随父亲王益一道回到家乡上池在家为祖父守孝三年。期间,王安石有机会与表妹吴琼同窗共读。这对表兄妹原本就认识,在一起上学读书,彼此有较多的接触。青梅竹马、两小无猜。青春焕发的王安石与才貌双全的吴琼便自然走在了一起。孝期届满,大约在1042年9月或1043年2月之间,王安石和吴琼喜结良缘。
王安石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吴琼和他一样博学多才。史料记载吴琼“文采绮丽”。宋人笔记多处出现“荆公妻吴夫人最能文”的记载。这位跟随王安石一生的拓冈的女子,即使到了中年还是那么年轻貌美,风韵犹存。她知书识礼,诗词尤其写得出色。
有一次,她盛邀诸位亲友去郊外西池游览。也许是风景秀丽,也许是亲情融洽,彼此玩得开心,几乎流连忘返。回家之后,她意犹未尽,提笔填写《约诸亲游西池》小词一首。其中有“待得明年重把酒,携手,哪知无雨又无风”一句,读了的人都不由得脱口夸赞。这句诗充满了情趣和意境,既让人感受了亲情、友情的可贵,又使人对那美好的情形充满期待。用词清丽婉约,洒脱飘逸。字里行间,透露出真情实感。一颗真诚待人之心,蕴含其中。由此可见,王安石的妻子吴琼是一个才情不俗的女子。
当然,除吴琼之外,王安石家族还出了几位女诗人。她们分别是王安石的妹妹王小妹、女儿王盈儿、侄女王幽妍等。
王安石的妹妹王小妹才情不凡、诗思不俗。王小妹嫁给才子张奎后被封为长安县君。
有一天,王小妹写了这样两句诗:“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她把这两句诗拿给自己的老公张奎看,张奎看了,大为赞赏,就又把这两句诗拿给自己的朋友看,那些平时自以为是的男人看了王小妹写的这两句诗,都心悦诚服地伸出了大拇指。这两句诗也成为当时传诵极其广泛的佳句,大家都说这两句诗有浑然天成之妙。
王安石的女儿王盈儿也是一位才女。有一年秋天,王盈儿面对无限秋色,心中思绪蹁跹,她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西风不入小窗纱,秋意应怜我忆家。极目江山千万恨,依前和泪看黄花。”语言典雅,情感真挚,仿佛是在诉说思乡的情愫,思绪婉转秀美,动人心弦。这首诗一问世,立刻就在当时的开封流行开来。王盈儿后来嫁给吴安持为妻,被封为蓬莱县君。
王安石的侄女王幽妍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她写过这样的佳句:“不缘燕子穿帘幕,春去春来可得知。”诗句清新质朴,情景交融,很有唐诗之神韵,读后心旷神怡。
王安石族家中无论男女均能赋诗。吴琼因而与这帮才女常在一起交流、唱和。
三
关于王安石的婚姻,有一个几乎家喻户晓的传说。
传说王安石20岁那年赴京赶考,路过江宁马家庄刚好到了元宵节,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花灯。王安石骑着马和随从一路上边走边看,忽然发现一个大户人家的门楣上高悬着一盏走马灯,走马灯下悬挂着一行字。王安石一看是个上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正疑惑时,随从已敲门进屋里询问去了。经打听,原来这是马员外出联要为女儿马小姐征婚。王安石很想一试,可一时未能对出,便默默记在心中。可是,到了京城,他似乎忘了这事。没想到,进了考场正准备应试时,考题也是一个应对的对子。这个对子是主考官欧阳修出的。欧阳修可是当代著名文豪,他官至参知政事、太子少师。他见王安石少年英俊不由得心中欢喜,便试探着问到:“答题如何呀?”王安石道:“学生自认尚可。” 欧阳修一指厅外的飞虎旗出了上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王安石灵机一动突然想起在马家庄看到的上联,刚好与之匹配。于是,马上作答:“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 欧阳修一听心中顿时大喜,不仅脱口夸赞王安石,说他才思敏捷。王安石应对巧妙,加上三篇文章做得好,后来一举中了进士。
回来的路上,王安石心中暗想:那个出上联的马氏女子,一定是个才女,如果能成为我的贤内助那该多好啊! 主仆二人日夜兼程赶往江宁马家庄。只见两只大灯笼依然挂在门前。王安石敲门而入,对马员外说出应对求婚的想法。马员外让家人找出纸笔砚墨。王安石不假思索很快写出下联:“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
马员外一看,果然对仗工整,简直珠联璧合。于是,叫出女儿马小姐前来拜会王公子。这位马小姐长得如花似玉,一脸含羞地见过帅气的王安石后便一口应允了这门亲事。
王安石金榜题名又不费吹灰之力成为马家的乘龙快婿。双喜临门,可把王安石乐坏了。
于是王家便将他的婚事和金榜题名两件喜事一起办了。大喜那天,王安石喜不自禁抓起笔来在红纸上大书连体囍字。家人、丫环纷纷拿去到处张贴。这就是后来中国人在办婚事时到处张贴大红双喜的由来。
新婚之夜,王安石心血来潮,又写一幅对联:“巧对联成双喜歌;马灯飞虎结丝罗。”
显然,这纯粹是一个传说。这位马小姐绝没有成为王安石的妻子,王安石一生也就一个妻子,她就是吴琼。至于这个故事是怎么来的,恐怕连王安石和吴琼他们自己都不知道。
四
不过,王安石妻子吴琼好洁成癖似乎是有据可寻的。大家都知道王安石是一个行事严谨,日常生活却非常拖沓散漫的人。夫妻俩一个爱干净,一个太随便,自然会产生冲突和矛盾。好在他们之间还蛮信任,也很恩爱。王安石身为宰相,一段时间甚至权倾一时,可对婚姻大事却十分严肃。他终身只有吴琼一个妻子,这一点让历代对他嚼舌的人都打心眼里敬佩。也许正因为这一对夫妻的特殊性情,在民间也曾流传着不少搞笑的故事和传说。
先说说吴琼的洁癖。王安石有个外甥,家底不深殷实,常为吃饭穿衣犯愁。王安石让吴琼将家中那些穿过或是不合身的衣服洗干净准备送给他外甥。一天,一只猫瞌睡了,就趴在那一堆洗晒得干干净净的衣服上。这一幕恰好被吴琼看到了,她叫来奴婢狠狠地训斥了一顿。然后让她将猫睡过的衣服扔到浴室一角,吩咐谁也不要再用。王安石得知此事后,认为这是大惊小怪,即使被猫踩过,洗洗再穿也没有关系。没想到,他夫人却说:你把被猫沾染过的东西送给别人,不仅玷污了自己,恐怕也玷污了他人。后来,吴琼花钱买了几套新衣服让人送给王安石的外甥。对此,王安石只要摇头叹息。他这个性格散漫的男人,遇上一个如此谨细女子,真是有苦也说不出。
在一部电视剧里看到王安石用餐后,胡子上沾了米饭却浑然不知的镜头,这似乎与史料记载相符。王安石不仅拖沓,而且有“偏食”的习惯。
有一次,朋友请王安石吃饭,佳肴满桌,但王安石独对那盘鹿肉感兴趣,这盘鹿肉几乎被他一个人吃了。后来,朋友到王安石家做客,与王安石夫人聊起这事。朋友说王公太偏食,只喜欢吃鹿肉。王夫人问:这盘鹿肉摆在哪个位置?朋友说摆在王公跟前。王夫人说:“那就对了。这样吧,你下次再请客,把一盘芥菜放他面前就好了,看他还吃鹿肉啵。”
原来,王安石并不是偏食,只是因为那一盘菜靠他最近。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断王安石的爱好还能不出现偏差吗?宋仁宗也曾经错误地判断过王安石。一天,宋仁宗突然提出邀请,让大家去钓鱼,满朝文武自然喜笑颜开。王安石也随大流,跟大家来到现场,只是他似乎对宋仁宗特地安排的这次娱乐活动没一点兴趣,独自闷坐在那里吃他喜欢的“豆子”。他心不在地吃着的时候。没想到远处,宋仁宗一直用一双眼睛在看着他。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将王安石从地方调来中央,安排在自己身边,意在察其言,观其行。也许在宋仁宗看来,为官理政时往往难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更能看出人的本性,于是,他别出心裁地组织了这次垂钓活动。而这次,宋仁宗没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让宋仁宗得出了错误的结论。宋仁宗认为王安石是一个不能担当重任的人。因为碟子里的“豆子”,其实是加工了鱼饵。宋仁宗觉得,一个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误吃一粒,可以理解;错嚼两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这么一碟鱼饵都被吃完了,这不是不可救药了吗?这次垂钓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冷落了,他从地方带来的万言改革书,也被宋仁宗弃之高阁。
这两件事,在吴琼看来,都觉得冤枉。吴琼知道,她男人就是这样一个粗心大意的人。可是,就是怎么一个人,在夫妻感情和家庭婚姻上却一丝不苟,规规矩矩。
有一回,夫人吴琼在街上买来一位女子准备送给王安石做小妾。当时,王安石刚提升为制诰,那一年,他还不到四十岁,仕途如日中天,日理万机之时,手头上肯定有不少的公务事。吴琼担心他做起起来便废寝忘食,天长地久伤了身子。于是,私下悄悄地买来一名女子,准备安排在他身边,一同帮助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没想到,王安石却断然拒绝。
这件事的经过是这样的:一天,王安石回到家中,发现夫人吴琼不在屋里,却见椅子上却坐着一位二十多岁年轻貌美的女子。只见那女子高绾发髻上插凤凰碧玉簪,身穿锦绣华服,淡妆细抹,颇有姿色。身子搭在椅子边上,羞答答地看着王安石,表情异样,非常复杂。
王安石见了大吃一惊,便问她是谁,为何来到他家中?
原来,这位女子是一个下级军官的妻子。她的丈夫在一次押送军用物品的过程中在河里翻了船,损失了一大匹军品,被上级判罪,家产全部查没后还差九十缗钱。上级说,如果能如数交钱,人就可以释放,保持原职;如果没有钱,她的丈夫就要被免职,还要判刑。由于丈夫已被拘押,女子爱夫心切,又没有地方去筹措这笔钱钱,万般无奈,才到买卖人口的地方,自己插上三根稻草,自卖自身,要价就是九十缗钱。结果被王家一个老仆人领进王府。进门后,吴夫人告诉她,买她是要留给官人做妾,便吩咐她要好好服侍官人。又说官人是个难得的好人,不会亏待她的。那女子说到伤心处,忍不住掉下几滴伤心的泪。
王安石问明情况后,让这位女子将她男人前来见他,得到证实后,王安石不仅将这位女子交还将军,还送她一笔急需的钱,以尽快让他们免受受罪和别离的痛苦。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王安石退妾”的故事。试想,这样一位大义凛然、有情有义的男人,吴琼就是再怎么“高洁”也嫌弃不了。
五
有人说,吴琼因为太爱干净,在与拖沓、随便的王安石相处时,难免发生矛盾,有时甚至闹起了不和。这种情形估计难免,正所谓“床头吵架床尾和”。夫妻天长地久,哪有不磕磕绊绊的?况且,他们之间的磕绊大多是因为为人处事时坚持原则和对亲人、家人、亲情的关爱才有的举动。
王安石从江宁(现在的南京)辞官回到私邸,有一张官家配发的藤床,一直被夫人吴琼的家人借用,且好长时间没有归还。期间,曾有官吏上门索要,那些人都曾经是王安石的部下,见吴夫人不回话,上门索床的官员自然不便强求。这件事被王安石知道了,他也没有立即大发雷霆,而是挑了一个恰当的时机,当着夫人吴琼的面,光着臭脚丫就在藤床上仰面朝天地躺着。那会儿,他刚从郊外溜达回来,衣衫、鞋帮上沾满了泥土。往日都是吴妇人催促,从头到脚沐浴一遍之后才上床。这次,他故意肮肮脏脏上床,其目的夫人是知道的。那就是借吴琼有“洁癖”巧施一计。这一招,果然有效,吴氏看见这一幕后,马上叫人将藤床送还。王安石见了,在一旁暗笑……
王安石经常不洗澡,以至于身上长了虮虱。一个极爱干净的人与一个十天、半月不洗澡,衣服上、头发上都有虮虱的人生活在一起,的确像人们说的,是“月老错配”。幸亏王夫人
贤良淑德,虽然嘴上责怪他,有时甚至睡觉时远离他,可心里从不嫌弃他,而且能恪守妇道,几十年与王安石相敬如宾。这其中也饱含了吴琼的对他的体谅和包容。
你想:一个连吃饭都不知道自己在吃什么的人,哪里还会有心思与夫人逗趣闲聊,更不可能有时间陪她出门旅行。他一门心思搞他的变革。其阻力之大,过程之曲折姑且不说,就是那些因改革让他得罪过的人要修补关系,以便争取更多的人的支持这一件事,也折腾得他焦头烂额。因为改革,当初发现他、提携他的恩师欧阳修与他反目成仇;因为改革,他的亲兄弟王安礼、王安国几乎与他分道扬镳。因为触及到官员,特别是上层利益,他差不多把朝廷命官、在朝元老都得罪光了。一时间,他成了孤家寡人。心灰意冷不说,那还有心事过问家事。王夫人深知王安石的秉性,她知道,他是一个不谋私利,不徇私情,心系朝廷,关怀大众的人,一个胸有大志却不轻易让人理解的人。因而那怕他被贬职、被众人指责,她还是义无返顾,一门心事跟随着他。以她的细心、耐心和信任,默默地打理着这个家。让他在官场失意,事业受挫的低迷时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妻子的恩爱。因为有了这位“洁癖”出了名的妻子,他对家事一点都不操心,一点也不担心。
这说明:王夫人虽然有其独有的品性,但是,作为一位妻子还是很称职的。她关心丈夫,严格要求丈夫,同时也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细微之处影响丈夫,让他们之间的感情日久弥新、天长地久。正因为如此,身居相位、权倾一时的王安石在国家法律都允许“三妻四妾”的年代能做到“从一而终”。就凭着一点说明他们之间的情谊是深厚的,即使有摩擦也是暂时和短暂的。
六
王安石改革失败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受到一些不明真相或是触及其利益而伺机报复的人的恶意攻击。史料记载,王安石落魄后,不少政客和市侩都对王安石避之不及。这也是王安石家族之所以纷纷离开原住地上池瑶田的一个重要原因。
东乡建县于明正德七年(1512年)。建县后,原属临川的上池村划归东乡管辖。因而在明嘉靖五年(1526年)编篡的《东乡县志》中就将王安石(包括其弟)等人的资料及与他有关的历史遗迹一一载入县志中。其中《再宿金峰》诗两首以及他描写家乡上池骊塘的组诗《骊塘》都悉数收入,另有地处上池村的“荆公山”、“荆公桥”、“荆公钓鱼台”等均出现在这本县志中。再后来,在明、清各版本的县志中则进一步载明了上池即为王安石故里。试想,对于历史上争议颇大,长时间被人淡忘甚至指责的人物,东乡为什么要郑重其事地加以记载?还不是因为那种难以割舍的地缘和近情。如今,时代给了王安石一个千载难逢的扬名的机遇,于是,就有人以种种理由怀疑他的故里的真实性,甚至反诬东乡上池王氏后裔族谱造假。这是非常可笑的。2002年,王安石的父亲王益等先人的墓在南京发现后,南京方面经慎重查考,最终将其遗骸(遗物)遗交给东乡上池下葬。就凭着一点,足以说明,上池是王安石及其家族的居住地。如今,王益仍安详地归根于上池的故土中。试想,哪有父亲是上池,而儿子不是上池人的道理呢?
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有人在混淆是非。这样的人古代就有。早在宋代,就有人瞎编了很多贬损和诋毁王安石的所谓笔记体故事。这些故事并不可信,很多都是政敌对他的攻击。对此,陆游的父陆佃是就曾说过公道话,甚至进行过反击。陆佃曾经是王安石的学生,陆游父子笔下的王安石却是一个正直、正面、正气的人物。
可是,有的人却不是这样,平白无故地硬是杜撰出一些不着边际的故事来。
有人说王安石曾经写一首诗,用来影射其夫人姣娘的一段婚外情。这首诗是:
日出东来还转东,
乌鸦不叫竹竿捅。
鲜花搂着棉蚕睡,
撇下干姜门外听。
这首诗是不是王安石所作没有细考,可以肯定的是这位娇娘指的不是他的结发妻子吴琼。他们指的是王安石续娶的一个姑娘。并且毫无根据地说,吴夫人是因为英年早逝,王安石才娶她过门的。据说姣娘年方二八,出身名门,不仅有着闭月羞花之容,而且精通琴棋书画,还很会作诗,这一点与诗人王安石可说是“珠联璧合”。新婚燕尔,王安石并没有沉溺于“温柔乡”,而是整日忙碌于朝堂公务,且常常不回家,因而无意中冷落了妙龄的妻子。久而久之,姣娘终于奈不住青春的寂寞,红杏出墙,与府中的年轻仆人通奸。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没过多久,王安石拐弯抹角便知道了此事。俗话说:捉贼捉赃,捉奸捉双。一日,王安石谎称上朝有重要事务操办,暗示他的娇娘夜里不能回来。其实是准备来个突然袭击,暗中捉奸。天黑后,姣娘又和仆人偷情,王安石半路折回,正好碰了个正着。见这对苟且之人混在一起,王安石顿时五雷轰顶、怒火中烧,他想破门而入时,一个“忍”字突然出现在脑海,只得冷静地收回了准备踹门的脚。他暗中思忖,自己是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姣娘又是自己心爱的小妾,怎能如此粗鲁和声张?他咽下了心中的恶气。他正往外走时,不小心撞上了院中的一棵树,恰巧树上有一个喜鹊窝,王安石不由得灵机一动,顺手拿了一根竹竿猛捅雀巢,屋里的男仆听到喜鹊的惊叫和动静,吓得赶紧从后窗逃跑了……
发现美娇娘对自己不忠后,王安石仍假装不知。不久,中秋来临,王安石和姣娘在院中赏月。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望着天上的明月,王安石顺口吟出了上面那首诗。姣娘本就是个才女,且做贼心虚,她一听便知道丈夫发现了她的“风流事”,难免羞愧难当。正觉无地自容时,她灵机一动,突然想出一首诗,于是脱口和道:“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一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听了姣娘的诗,王安石不禁黯然神伤。他心里想,自己已是花甲之人,姣娘却正值豆蔻年化。天天忙于公务,自然忽略了夫妻的恩爱。这一来,发生通奸的丑事怎能怪她一人呢?
中秋过后,王安石给了姣娘和那个男仆一笔钱财,让他们成亲并去了他乡生活。
据说这个故事,就发生在王安石任宰相期间。俗话说:纸里包不住火!事情传出后,王安石的宽宏大度和“容忍”精神着实让人敬佩、折服。因而,“宰相肚里能撑船”这句话就这样在民间流传起来。以至慢慢演变成了宽宏大量的代名词!
这个故事看起来有鼻子有眼,其实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史料记载:王安石于宋元佑元年四月初六日(1086年5月21日)去世,时年66岁。王安石去世之前住在江宁,所以死后也就葬在江宁钟山(今南京市钟山)。他的妻子吴琼在王安石去世后还生活了十几年。有资料记载宋元符三年(1100年)十一月吴琼仍健在,而元符元年朝廷所赐宅第正是给王安石夫人吴氏居住的。至元符二年(即1099年),王安石妻吴氏已经75岁高龄,由此可知吴氏生于1025年,小王安石(生于1021年)4岁。
这一史实与王安石沾亲带故的曾布在其日记《曾公遗录》中均有记载。日记中还说王安石妻子吴氏夫人这段时间一直寄居在其女婿蔡卞家。当时,另外王安石和吴氏夫人所生的次子王旁,以及王旁的嗣子王桐都健在还在。吴琼先后为王安石生了两男三女五个孩子,除长子王雱英年早逝,长女小时候不幸夭折之外,次子王旁及另两个女儿后来均有出息。
资料显示:吴琼直到75岁以后才去世。去世后,因为丈夫王安石的声名和地位同样受到朝廷的尊重,被封为“越国夫人”。金溪县志称封为荆国夫人,网络称为吴国夫人。究竟那一种说法正确,待进一步考证。可以肯定的是吴琼和其婆婆王吴氏一样是金溪拓冈村人的好女儿,也是一位值得后人敬仰的伟大女性。
江西东乡县人民法院 3318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