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地方风物
东乡花芋
历史悠久、品质优良的贡品特产
汪云飞
一、东乡种芋的历史悠久
芋的学名为Colocasia esculenta (L) . Schott),又名:芋艿、芋头,又叫蹲。属天南星目,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作一年生植物栽培。芋的营养价值极高。《本草纲目》、《滇南本草>》记载芋性平味甘,可调中补气、添精益髓,也可补益肝肾、益胃宽肠,还可以通便解毒。科学研究表明:芋属于碱性食物,氟的含量较高,对洁齿防龋、保护牙齿有一定的作用。芋中有一种天然的多糖类高分子植物胶体,它不仅可以止泻,对乳腺癌、甲状腺癌、恶性淋巴痛患者及其伴有淋巴肿大,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也有一定的辅助治疗功效。中医认为,芋益胃宽肠、通便解毒,因而是丰润肌肤、减肥的美容绿色食品。营养学家进一步指出,芋含有醣类、膳食纤维、维生素B群、钾、钙、锌等,其中以膳食纤维和钾含量最多。
江西东乡种植芋头的历史非常悠久。明嘉靖五年(1526年)编修的第一本《东乡县志》在“土产”一章“蔬之属”一节就有对芋的详细记载:“芋,土芝也。蜀人呼为蹲鸱。东乡有数种:一种干芋,叶青,稍白。种宜干湿相得;一种叶色深青,则水不可以久干。粪宜多,耘作宜频,种宜疏。法曰:不怕树林,只怕自林。言密则不宜,种得其道。于一亩可当稻六亩。一种曰‘人头芋’味最佳,又名‘观音味’,其种来自广东,叶心生花,红色,种之土宜常润。”
这段话不仅介绍了当时在东乡境内早已存在的芋的种植品种,品种特性、品种来源,同时介绍了它的栽培方法。由这段文字可以推究,东乡境内种植芋的历史至少在500年以上,即明朝、元朝之前。当时,东乡人不仅大量种植芋,且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种植经验,取得了比种植水稻高出六倍的经济效益。
作为地方特色产业,种芋这件事一直被关注。清嘉庆十年(1805年)编修《东乡县志》又有关于芋的描述:“方为之贡,各以其所有。而东乡之芋得名为最著:土芝,蹲鴟。旧志载,籍今有曰‘雁嘴红’者为佳,棕包次之……”
同治八年(1869年)编修的《东乡县志》又载:“境内蔬之属以芋得名,为最著有曰‘雁嘴红’者尤美。土人称为花芋,棕包次之。(棕包)其大如斗,所谓‘芋魁’是也。”
这时已经出现了“花芋”、“棕包芋”的描述,并确立了其名称。即雁嘴红就是花芋,大如斗(斗为以前盛米的器皿,大约可装米5-7斤),同时指出花芋品种“雁嘴红”,“芋魁”棕包均为地方特产、上贡之品。
东乡地处武夷山余脉及赣抚平原与鄱阳湖过度地带,境内东高西低。东部大多为丘陵,山岭绵延,灌木葱茏。山岭坡脚之间的土质松软肥沃,细小清爽的泥土中夹杂少量的沙粒,松软润湿的土质容易接受阳光也能吸水透气。加上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变化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无霜期长,非常适宜水稻和包括芋在内的农作物生长。东乡东部,包括瑶圩、王桥、黎圩、虎圩等乡镇都非常适宜种植芋,而以王桥镇出产的芋最为著名。
二
东乡花芋“雁嘴红”和专吃芋头的棕包芋,时隔数百年仍在王桥镇一带种植。东乡花芋不仅产量高,而且籽粒饱满,个头均匀。这种芋的芋梗、芋头可作猪饲料;芋籽食用或留种。东乡花芋的芋子呈椭圆形,形似鸡蛋,柄部略小,上部有圆晕,嫩芽尖挺,芽捎弯曲,类似雁嘴,多为红色。表皮为灰色,长有细小的绒毛。肉质呈乳白色,无核结,无纹理,也无红色网状经络。刨开可附黏稠物,切片时刀上可残留淀粉。这种芋大多种植在沙土细泥里,干湿可调剂。中途不可缺水,霜降前后从泥土里挖出。也有用稻草覆盖待来年春天挖出直接留种使用的。东乡境内还有一种芋,就是上文中提及的“人头芋”,也叫“观音芋”,“棕包芋”,主产区也在王桥。这种芋与花芋相反。花芋吃的是芋的籽粒,芋头生涩硬实,食之无味,而棕包芋吃的是芋头。棕包芋头小的半斤到一斤一个,大的重达两到三斤。因它的外形像人头,古人称之为“人头芋”;又因为它结籽较少,又称“观音芋”。这种芋比花芋成熟早,一般农历七月半便可以成熟。王桥人,包括东乡人都用它来作为做米皮包子的馅料。棕包芋除具有花芋的主要特点之外,就是肉质的韧性更强,淀粉含量更高。清炒红烧时,有劲道,有嚼头。不仅有藕丝、马铃薯的清爽,又有比他们柔软、绵长的口感。棕包芋头外表整洁,根须较少,棕包芋与花芋芋头的根本区别是,花芋芋头结籽较多,因而留有结过芋籽的疤痕;而棕包芋,无论它个头大小都只结籽四到五粒,因而留下的疤痕较少,甚至无疤痕;棕包芋一般只在王桥、瑶圩、黎圩的集市出售,县城出售的芋头有的是外来杂交芋芋头,也有的是槟榔芋。棕包芋与槟榔芋头的区别是:槟榔芋个头更大,呈长条型,肉质里有鸡爪似的、红色的纹理。槟榔芋和外来杂交芋芋头淀粉少,没有韧性。
三
王桥镇位于东乡的东部,地处渐岭、若岭、石建岭之间,这里虽无流域较大的河流,却依托山岭森林,土地含水量丰富,加上沙土型土质,非常适宜种植瓜果蔬菜,是东乡境内生姜、大豆、芋等农副产品的主产区,其中花芋、棕包芋的品质更是闻名县内外。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出口日本和韩国。之后,便成为东乡人馈赠亲朋好友的特产。王桥花芋肉质粉嫩,无论炆煮、煎炒易熟易烂,尤其适宜老人和儿童食用,更是东乡人餐桌上常见的地方菜系。花芋除独立炆汤、煎炒之外,还可以搭配其它物品并用做菜。东乡境内比较有名的包括“墨鱼炆芋”、“狗肉炆芋”、“泥鳅炆芋”、“兔肉炆芋”。除此之外,东乡人还用它与糯米粉相伴,制成水饺皮;用辣椒粉腌制芋片酱干;建国初期,尤其是三年困难时期,东乡人用芋与萝卜、粟米一同蒸熟捣烂成“蒸菜”,度过了那段特殊的艰难时期。东乡花芋遍身是宝。除芋籽、芋头之外,芋梗、芋花也是东乡人餐桌上的佳肴。芋梗洗净略微晒干后,用坛罐腌制一段时间后,取出清炒吃起来非常爽口。芋花,实际是芋花的茎秆部分更是一道名菜。东乡人百吃不厌,外地人来东乡,吃了这道菜都夸它既清凉爽口,又有淡淡的清香,而且还有有助于减肥的纤维,可谓老少咸宜。史料记载,每当稻谷欠收,产生饥荒时,东乡官府就用芋头代替粮食,赈济灾民,因为芋头不仅适应性强,而且产量颇高。芋头不仅能充当粮食,还能入药治病。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指出芋头的特性,并且认为其具有“宽肠胃、充肌肤,滑中”的功效;《滇南本草》说芋头“味甘麻”。说芋头有毒,是指生吃会有微弱的毒性,熟的芋头是没有毒性的。《食物本草》又说芋头“疗烦热,止渴,令人肥白,开胃,通肠闭”,可见芋头不仅能够开脾健胃,除烦止渴,还能够使人胃肠通畅,肌肤美白。肠胃不好的人应该多吃一些芋头,这样可以健脾消食,促进消化吸收,增强人体的营养。因为芋头入脾胃经,可补益脾土,增强脾胃消化功能。
四
东乡花芋之所以有上好的品质,与它的品种储存、精心管理和肥料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东乡花芋历史悠久,品种纯正,留种时芋农一般都选择个头大、无病菌、无破损的芋子,然后用箩筐或是竹篮装好放在烟囱上熏一段时间。下种时用炉灰、鸡粪拌脱了米粒的谷壳壅在芽口四周。出苗后先铺上干爽的猪粪,待长到一寸左右便开始往根部壅土。壅土时,将豆末或是茶籽榨油后剩下的枯饼放在旁边。第一次壅土不宜太厚,以便通风透气;第二次壅土后,再将春发后新长出的、含庄稼养料的植物的嫩叶盖在芋苗的根部。之后,再次将土盖上。经过几次的取土、壅土,每一行之间便形成了浅浅地小沟渠,这些横向的小沟渠与纵向的大沟渠相互贯通,便于灌溉和排涝;东乡花芋讲究干湿调剂,原则上保持一定的湿度,即抓起来能粘成团,松开可以散去。夏天应适当在沟渠里残留浇灌水,天气太热,颈杆稀疏嫩稚时,不宜浅灌,以防滚烫的过午水灼伤芋根。花芋喜荫,不宜栽在空旷久晒的高坡之上。棕包芋早熟,可种在湿润的旱地里。王桥、瑶圩地处山岭之间,日照相对短些,时干时湿,干湿调剂,对花芋和棕包芋生长有利。秋季芋籽和芋叶易长小虫害,导致芋叶变黄腐烂,芋籽变硬坏皮。防止的方法是撒一些草木灰、灶前的炉灰。当然,最好的办法是每年都用没有栽种过芋的田地栽种,或是种一年隔上两三年再栽种。这样便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冬季来临之前,要清沟排水,保持土质干爽,同时青苗,盖上土,以防霜冻雨雪,破坏芋的品质。也有及时将芋挖出,经简单晾晒后,放入地窖里储藏的。少部分晒干筐装或是用沙土壅盖就可以延长试用报告时间了。
东乡人过年一定要有一道菜,那就是炆芋。炆熟了的芋,粉嫩可口,吃着顺溜。之所以要这道菜,主要是取其谐音:芋者,易也;日子容易过,日子过得顺畅,象征着来年没有麻烦事,一帆风顺过日子。家住红光的清代著名诗人吴嵩梁就曾写诗盛赞东乡花芋。
由于村民外出打工,即便在“花芋之乡”王桥镇,这些年种芋的也越来越少。近年来,该乡积极打造花芋这一品牌,计划把它作为一个特色产业,通过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加农户形式实行合同收购,或是大面积承租由专人种植等方式,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花芋深加工企业和技术增加东乡花芋的潜在价值。希望对东乡花芋情有独钟的有识之士,前来考察和加盟,共同将东乡花芋声名远播,使辖区村民因芋致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