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乡文化散文
数当剥极还将复,伫看融融春日回
——僃宪和他题为《东乡》的诗
汪云飞
翻开东乡建县后编篡的第一本县志,在第二十八章“文类”中共收录了《宋太宗皇帝御制戒石铭》、金溪人,曾任河南提学副使洪范的《修城记》、福建籍进士陈良弼的《周乐亭记》及唐代刘长卿的《夜宿清溪道院》、王荆公《金峰晚坐有怀》、元节妇黄氏(嗣贞)《训子诗三十韵》等近20篇诗文。其中有一首题为《东乡》的诗作,读后让人倍感真切。它高度低概括了东乡建县之初荒凉穷困,民不聊生,人们渴望朝廷能给予关注,然而年复一年,面貌依旧的现状,表达了作者对东乡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的同情和悲悯。 东乡
摇落令人百感生,民穷触目苦为情。
远臣极力知无补,定国倾心冀圣明。
峦绕孤城未久开,昔年征战亦堪哀。
数当剥极还将复,伫看融融春日回。
这首诗的作者为僃宪,署名附加了“副阳人”三字,疑为浙江富阳县人。(或安徽阜阳) 经反复查阅相关资料,均未找到他的相关信息。估计在古临川、古建昌(南城)做过地方官,或是游历时路过东乡。亲眼目睹了东乡穷山恶水却征战频繁,地处偏远则苦不堪言的惨状,于是,有感而发,留下这样一首让东乡人感慨万千的诗作。这首诗收录在明嘉靖三年(1524年)编篡的《东乡县志》中,可以肯定他描述的是嘉靖之前的情形。当时,东乡境内(临川之东),土地贫瘠,旱涝频繁。水陆交通不畅,集市萧条冷落。穷山恶水原本就非常可怕,再加上屡遭兵患,致使经济萧条,民众贫困。在作者的印象中,东乡是一个万户萧瑟、满目疮痍,鞭长莫及,触目惊心的地方。无奈,朝廷却年复一年的盘剥催缴,且一年比一年厉害,什么时候,春光明媚、阳光灿烂,人民才能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东乡人真是昂起头,踮起脚一年又一年地等待和期盼啊!触景生情、对东乡人深感同情和怜悯僃宪坚信荒凉、战事终将过去,因为美好的春天已经来临。
时隔500多年,诗作者僃宪早已作古。他在《东乡》一诗中描写的惨状已经荡然无存,希冀和期待的美景今天已经变成现实。2014年东乡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30亿元,财税收入达20.06亿元。在抚州市各县区排名第一,成为全市名副其实的领头羊。
路漫漫其修远兮。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的东乡,其一路走来既有临川之东“东乡农民军”抗击官兵动天地、泣鬼神的悲壮传奇;又有东乡农民协助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大败清军,击毙将帅、杀死知县继而万人投奔太平军的大义和智谋。既有北路愉怡7村48族1000名汉子大闹县漕时开仓放粮、炮击官兵的气势和声威;又有小璜、珀玕农民捣毁土地登记局“打丈田费”等义勇和胆略;既有大革命时期无数共产党人、革命先烈为新中国的解放东奔西走、甚至为之献身的精神和气概,又有熙宁变法、反清复明、清廉为官的深厚底蕴和旷世传奇……
四十万勤劳倔强的东乡人,在漫长的四百多年里,与恶劣的自然环境进行了殊死的抗争。他们凭借最原始的水利设施山塘、陂坝、沟渠、小河和最简陋的工具犁、耙、耖、耥,在山脚下、岗地旁、滩涂边艰难地劳作,辛勤地耕耘,却常常是十年九欠收,甚至颗粒无收。地处武夷山余脉与赣抚平原、鄱阳湖地段过度的东乡,东高西低,三天下雨,泛滥成灾,到手的粮食付之一炬;四天天晴,天地开裂,栽下的稻秧干涸枯死。那都是因为东乡境内没有一天送规模较大的河流,又没有可靠的水利设施。
有两首歌谣描述东乡真是恰如其分。一首是“出门就是山岗,浇灌得靠池塘,稻田缺水歉收,旱地无雨抛荒。”另一首说的是抚州各县的特点。“临川才子金溪书,宜黄夏布乐安猪,南丰蜜桔进贤湖,东乡萝卜芋头薯。”意指东乡境内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特别是水稻种植量小,粮食生产得不到保障。
清同治年间编撰的《东乡县志》对此有更精确的描述:“五日不雨则田涸,十日不雨则禾槁。”长期以来,东乡农民过着靠天吃饭,食不果腹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东乡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于上世界六、七十年代,大兴水利设施,先后兴建了幸福、横山、佛岭、何坊、蛮桥、跃进等中、小型水库,陆续对数万亩地产田进行了改造,加上办起了糖厂、磷肥厂、化工厂等中小企业,才逐步摆脱了贫困。近三十年,借助得天独厚的交通区位优势,东乡搭上了发展和致富的便车,从而彻底改变了旧时的面貌,成为富甲一方的新东乡。这也是对这首诗的作者的最好的告慰。相信他的在天之灵看到今日东乡的繁华一定会含笑九泉。
让我们推开高楼里的一扇小窗,从明媚的春光中回首过往的岁月,追寻东乡这块土地上曾经泛起的尘埃,聆听云雨飘过天穹的声响,拾起散落在泥泞小道上的蹒跚步履,一切都是那么曲折和富有传奇。
今日东乡,山清水秀、满眼风光。土地肥沃,稻菽飘香。交通畅达,经贸繁荣。市政严谨,社会祥和。
对此,东乡人都深感欣慰。
江西东乡县人民法院 331800

